
言過其實。《荀子·大略》:“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
“濫過”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濫過”指言過其實,即說話誇張、不符合實際情況。例如《荀子·大略》中提到:“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強調自我誇耀的行為會導緻言辭浮誇。
結構與讀音
古典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荀子·大略》,原文通過批判自我誇耀的行為,說明“濫過”的負面含義。
實際用例
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描述過度行為導緻的後果,例如:“砍伐森林引起洪水泛濫,過去認為是城門失火,實則是生态破壞的連鎖反應”。
字義分解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詳細出處,可參考《荀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濫過》是一個詞語,在中文中的意思是指人們對事物的處理或參與方式過于隨意、粗糙,缺乏認真與負責。
《濫過》這個詞的部首是“水”和“辶”,其中,“水”部表示與水有關,與液體或水流相關;“辶”部則表示與行走、行動相關。
《濫過》這個詞的總共有12個筆畫。
《濫過》一詞可以追溯到古籍《尚書·周書·我周書》,其出處是指無節制地洩漏箭矢。
《濫過》的繁體字形式為「濫過」。
古代漢字寫法中,“濫”字的底部為“水”字,上面是表示泛濫的水波形狀。
“過”字在古代寫法中,左邊是表示越過的足迹,“辶”邊是表示行走的部首。
1. 這個項目的管理被批評濫過,導緻資源浪費。
2. 他對待工作的态度太濫過了,一點都不認真。
3. 他以往的濫過行為讓他失去了許多機會。
濫觞(事物發生的根源)、濫竽充數(以次充好,不合格地充當)、濫調(不加選擇地所施行的政策)。
草率、馬虎、敷衍、馬馬虎虎。
細緻、仔細、認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