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疥瘡,一種刺癢的皮膚病。《禮記·内則》:“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 鄭玄 注:“苛,疥也。” 唐 劉禹錫 《鑒藥》:“予受藥以餌,過信而骽能輕,痺能和,涉旬而苛癢絶焉,抑搔罷焉。”
(2).用以比喻疾苦。
“苛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疥瘡,一種伴隨刺癢症狀的皮膚病。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内則》:“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鄭玄注:“苛,疥也。”。唐代劉禹錫在《鑒藥》中亦用此義:“涉旬而苛癢絶焉,抑搔罷焉。”。
引申為疾苦,常用于比喻社會或精神層面的痛苦。例如古籍中将苛政比作“苛癢”,強調其對人造成的持續性困擾。
“苛”本義為小草(《說文解字》),後衍生出“繁雜”“嚴酷”等含義。在“苛癢”中,“苛”特指疥瘡,與“癢”組合後強化了病症帶來的不適感。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禮記》《鑒藥》等典籍。
苛癢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容皮膚或身體發癢、難受的感覺。
苛的拆分部首是艹,筆畫數為4;癢的拆分部首是疒,筆畫數為10。
“苛癢”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不僅是一種身體感覺的描述,也是躁動不安、煩躁的心情的表達。人們常常用“苛癢”形容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或煩悶的感覺。
在繁體字中,苛癢的寫法仍然保持為「苛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苛的寫法有時會采用「我+而」的形式,而癢的寫法會使用「疒+羊」。
1. 夏天來了,蚊蟲叮咬,使我感到十分苛癢。
2. 這種藥膏可以緩解皮膚的苛癢感。
組詞:癢癢、痕癢、癢痛、苛痛、癢癢不已
近義詞:癢、發癢、癢疼
反義詞:舒適、舒服、惬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