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王的意思、嗣王的详细解释
嗣王的解释
继位之王。《书·伊训》:“ 伊尹 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孔颖达 疏:“云嗣王某,言此王继嗣前王而立也。”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天厌 宋 德,水运告谢,嗣王荒怠於天位,彊臣凭陵於 荆楚 。”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元季方 告哀于 新罗 ,且册立 新罗 嗣王。”
词语分解
- 嗣的解释 嗣 ì 接续,继承:嗣后(以后)。嗣岁(来年)。嗣响(继承前人之业,如回声之相应)。嗣徽(继承先人的美德、声誉)。 子孙:后嗣。嗣子。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王的解释 王 á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俹 )。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专业解析
嗣王是汉语中表示王位继承关系的专有名词,指承袭先代爵位的君主,特指通过宗法制度确立的合法继任者。《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继承先王爵位的嗣君”,强调其在血缘与礼制上的正统性。这一概念源于周代分封制度,例如《礼记·曲礼下》记载“践阼临祭祀……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其在凶服曰‘適子孤’”,其中“適子”即嫡长子,是嗣王的法定继承主体。
从制度层面看,嗣王的合法性需符合以下条件:
- 血缘嫡系:通常由嫡长子继承,如《春秋公羊传》强调“立適以长不以贤”;
- 礼制认可:需通过告庙、册封等仪式,如《周礼·春官》记载“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 政权延续:代表前代君主的政治延续,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嗣守其业,而惇其典”。
在古籍中,“嗣王”常与“先王”对举,例如《尚书·说命》有“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呜呼!先王肇修人纪”,凸显嗣王对先代政治遗产的承袭责任。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嗣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封爵制度中的等级
- 定义与地位
嗣王是古代爵位的一种,等级高于郡王、低于亲王,属于皇室宗亲或功臣的封号。
- 历史背景
该爵位始于唐代,通常为虚封(仅有名号),但若加“实封”则可享封地租税或俸禄。
二、古籍中的“继位之王”
- 原始含义
指继承王位的君主,常见于先秦文献。例如《尚书·伊训》记载“奉嗣王祗见厥祖”,《礼记》亦提到祭祀时称“嗣王某”,强调其继位身份。
- 引申用法
后世文献(如南朝王俭、唐代韩愈的著作)沿用此义,描述新君即位或政权更迭时的继承者。
三、综合释义
- 制度层面:唐代以降的爵位等级,象征地位与特权。
- 文化层面:强调王权继承的合法性,常见于礼仪、文书等正式场合。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唐六典》《礼记》等古籍,或查阅权威历史辞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拜石曹局嘲讥赤缇宠爱炊骨吹烟除门次且聪明儿荡除当当倒背如流點絢东笏社独不见汾水游刚决高蝉輵螛瓜绵桂琴骇吁厚泊浅浅假设嫉恶若仇讥弹集邮考锻狂瞽之言夔旷蜡丸绢书恋三宿茂茂马讼冥谧穆如目外眦敲才亲临其境区区冗冗驱行肉类三选商蕀善人善善从长善赏侍祭尸乡双丁水晶盘鼠腊送日子同花同心鸟托慕王莹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