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一尺的絹。極言其少。《舊唐書·陸贽傳》:“ 德宗 倉皇出幸,府藏委棄,凝冽之際,士衆多寒,服禦之外,無尺縑丈帛。”《宋史·食貨志上二》:“凡無名苛細之斂,常加剗革,尺縑鬥粟,未聞有所增益。”
尺缣(chǐ jiān)是古代對小幅絲織品的特定稱謂,由長度單位“尺”與絲織品“缣”組合而成,專指長度約為一尺(古代一尺約合23-33厘米)的細密雙絲絹帛。其核心含義與用途如下:
“尺”限定其長度,區别于大幅絹帛;“缣”指雙絲織成的細絹,質地緻密平滑,不易滲墨。
因尺寸小巧、便于攜帶,多用于書寫短篇信劄、詩文或題跋,如“尺素”“尺書”均屬同類概念。
北宋《太平禦覽》引《東觀漢記》載:“賜(鄧禹)尺缣,以彰忠節。” 此處以尺缣作為賞賜之物,體現其貴重性。清代葉廷琯《吹網錄》亦提及“尺缣片紙,皆可珍弆”,佐證其作為小幅藝術載體的收藏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權威辭書與古籍):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頁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權威出版物名稱;現代辭書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網絡版或《國學大師》數據庫進行詞條驗證。)
“尺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尺”和“缣”兩部分組成:
尺
指長度單位,古代一尺的長度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差異(約23厘米)。這裡更多是虛指,表示小幅、短小的尺寸。
缣
指一種細密的雙絲平紋絲織品,質地較絹更厚實,顔色微黃,常用于書寫、繪畫或制作衣物。在紙張普及前,缣帛是重要的書寫材料(如帛書)。
合義
“尺缣”字面意為“一尺長的缣帛”,實際用法中常代指小幅的絲帛,或引申為:
語境示例
若在古詩文中出現“尺缣”,可能暗含“雖簡短卻用心”之意,例如:“聊贈尺缣,以表寸心。”(贈送短帛,表達心意)。
由于未搜索到具體文獻用例,以上解析基于字義和古代文化背景推斷。如需更精準的解讀,建議結合具體出處進一步分析。
包舉宇内薄祿避賢驿鼻注不點實參柴春婦抵達底簟鬥篷躲閃奉粟負妒複元斧資貢藝古律好問則裕核膜賀私和直浣浣箋劄儉正借代敬空經年進脅錦衣軍械距黍枯葦兩廣厲風狸頭白首柳罐猛火滅國木版叵奈千頭木奴喬腔熱敷桑樞甕牖神吹沈亂施令守茔戶瑣故讨債停勻徒單刓渎亡羊得牛微機四伏缃節向早消耗戰小婆子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