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細的恩怨。《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九年》:“是時 李訓 、 鄭注 連逐三相,威震天下,於是平生絲恩髮怨無不報者。”
“絲恩發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ī ēn fà yuàn,形容極細小的恩怨,通常指人心胸狹窄,對微小的恩惠或怨恨都耿耿于懷。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文宗太和九年》:
“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絲恩發怨無不報者。”
此句描述唐代李訓、鄭注掌權時,連極小的恩怨都加以報複,凸顯其睚眦必報的性格。
成語通過比喻手法,揭示人性中斤斤計較、心胸狹窄的一面。例如:
總結來說,“絲恩發怨”既是對曆史事件的凝練概括,也是對人性弱點的深刻警示。
《絲恩發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因為微小的恩怨而産生的怨恨。它表達了人們對于小事情的怨恨往往會因為放大而不斷積累。
《絲恩發怨》由“絲”、“恩”、“發”、“怨”四個漢字組成。根據筆畫,它們分别有:絲(八畫)、恩(九畫)、發(五畫)、怨(八畫)。
《絲恩發怨》最早出自《左傳》,本義是指因為一根絲麻而引起的恩怨。在繁體字中,絲(絲)、恩(恩)、發(髮)、怨(怨)。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絲字還可以寫成絲,恩字還可以寫成兒口冖一,發字還可以寫成髮,怨字還可以寫成夗又矢凵。
他們之間的絲恩發怨,源于一個微不足道的誤會。
不要為了一些絲恩發怨而耗費心力,影響了自己的心情。
組詞:絲絲入扣、怨聲載道。
近義詞:糾纏不清、小題大作。
反義詞:恩澤無邊、坦然處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