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细的恩怨。《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九年》:“是时 李训 、 郑注 连逐三相,威震天下,於是平生丝恩髮怨无不报者。”
“丝恩发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ī ēn fà yuàn,形容极细小的恩怨,通常指人心胸狭窄,对微小的恩惠或怨恨都耿耿于怀。以下是详细解析: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太和九年》:
“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此句描述唐代李训、郑注掌权时,连极小的恩怨都加以报复,凸显其睚眦必报的性格。
成语通过比喻手法,揭示人性中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一面。例如:
总结来说,“丝恩发怨”既是对历史事件的凝练概括,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警示。
《丝恩发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因为微小的恩怨而产生的怨恨。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小事情的怨恨往往会因为放大而不断积累。
《丝恩发怨》由“丝”、“恩”、“发”、“怨”四个汉字组成。根据笔画,它们分别有:丝(八画)、恩(九画)、发(五画)、怨(八画)。
《丝恩发怨》最早出自《左传》,本义是指因为一根丝麻而引起的恩怨。在繁体字中,丝(絲)、恩(恩)、发(髮)、怨(怨)。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丝字还可以写成絲,恩字还可以写成儿口冖一,发字还可以写成髮,怨字还可以写成夗又矢凵。
他们之间的丝恩发怨,源于一个微不足道的误会。
不要为了一些丝恩发怨而耗费心力,影响了自己的心情。
组词:丝丝入扣、怨声载道。
近义词:纠缠不清、小题大作。
反义词:恩泽无边、坦然处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