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解去束發之簪。謂就寝。 唐 黃滔 《陳皇後因賦複寵賦》:“難期獻蠒於春晝,不忍解簪於日暮。”
(2).解去簪纓。謂仕途失寵。 清 唐孫華 《浙闱撤棘後聞以铨曹公事連染左官》詩之一:“西風蕭瑟動秋林,忽有郵書報解簪。”
以下是關于“解簪”的詳細解釋:
“解簪”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解”與“簪”的本義理解。根據多個文獻記載,該詞主要有兩種含義:
解去束發之簪,指就寝
古代男子束發戴冠,女子以簪固定發髻,因此“解簪”是卸下發飾、準備休息的動作。
例證:唐代黃滔《陳皇後因賦複寵賦》中“不忍解簪於日暮”,即描寫日暮卸簪就寝的情景。
解去簪纓,象征仕途失意
“簪纓”是古代官員冠帽上的飾物,代指官職或顯貴身份,“解簪”則暗喻失去官職或遭貶谪。
例證:清代唐孫華的詩句“忽有郵書報解簪”,以“解簪”表達官場失寵的境遇。
“簪”本指固定發髻的長針(參考),後衍生出以下意義:
“解簪”在不同語境中可分别表示日常起居動作或政治生涯轉折,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解簪》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它指的是摘下頭上的發簪,解開扣在發上的裝飾品。它由“解”和“簪”兩個字組成。
“解”字的拆分部首是“角”,它包含了4個筆畫。在這個詞中,“解”的意思是拆卸、解開的意思。
“簪”字的拆分部首是“⺮”,它包含了14個筆畫。而簪的意思是一種用于梳妝裝飾的發飾品。
《解簪》這個詞起源于古代中國的服飾文化,當時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會佩戴各種珠寶首飾,其中包括發簪。而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者象征特殊含義時,需要摘下頭上的發簪,這時就用到了“解簪”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解簪”可以寫作 “解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簪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字。它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寫作“占”字,表示發簪。隨着時間的推移,形狀逐漸進化為現代的“簪”字形。
1. 她走到鏡前,輕輕地解下簪子,讓香發自由地垂落。
2. 在婚禮上,新娘慢慢解下頭上的簪子,象征着她從此開始新的人生旅程。
與《解簪》相關的組詞有:佩簪、簪纓世族、簪子盤發。
近義詞:摘發簪、卸裝飾、放下發飾。
反義詞:束發簪、戴發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