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兇殘者,常用以恐吓小兒。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 北京 現在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吓孩子們。或者說,那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 隋炀帝 開河,蒸死小兒的 麻叔謀 ;正确地寫起來,須是‘麻胡子’。”
“麻胡子”是一個漢語俗語,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傳說中的兇殘人物,常用于民間恐吓小兒,類似“大灰狼”或“妖怪”的象征性角色。拼音為má hú zǐ(注音:ㄇㄚˊ ㄏㄨˊ ㄗˇ)。
延伸考據
該詞可能與“麻胡”存在關聯。根據部分資料,“麻胡”可形容言辭荒謬、邏輯混亂的現象,但兩者語境差異較大:“麻胡子”側重具象化的恐吓形象,而“麻胡”更偏向抽象的語言描述,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方言或口語中,例如家長警告孩子時會說“再哭麻胡子就來抓你了”,以此達到管教目的。
注意:不同地區對該詞的具體用法可能存在差異,建議結合語境理解。
“麻胡子”是一個常見的俚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貌或形象顯得淩亂或不整潔。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男性的蓄須或胡須長得淩亂、稀疏或雜亂;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形象整體上不協調或不得體。
“麻胡子”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麻”和“胡”。其中,“麻”部表示這個詞的音,而“胡”部則表示“胡須”的意思。
“麻”的拼音是má,它由11筆構成,康熙字典編排為201:㇟一一フ丨丶一丨丨丨丨一丨一
“胡”的拼音是hú,它由10筆構成,康熙字典編排為130:⺢二一一丨丨フ丨丨
“麻胡子”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北方方言中,意味着蓄蓄生長的胡子。這個詞最早的引申意思是指胡子長得淩亂不整齊。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在口語中逐漸擴展為形容一個人的形象或外貌顯得不整潔或不得體。
在繁體字中,“麻”和“胡子”的寫法并沒有變化,主要區别是在簡化字和繁體字的使用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雖然“麻胡子”的部首分别為“麻”和“胡”,但是在古時候寫作時可以有不同的變體,并未一成不變。
例如,在漢字的小篆字體中,“麻”字的寫法是:“|||㝨㝨”,而“胡”字的寫法是:“胡”。
1. 他長了一臉的麻胡子,形象看起來相當淩亂。
2. 請你把昨天的衣服洗一下,不要穿得像個麻胡子。
1. 麻煩
2. 麻木
3. 麻藥
4. 胡同
5. 胡說
1. 蓬頭垢面
2. 不修邊幅
3. 不整潔
1. 整潔
2. 精緻
3. 儀表端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