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关心。《周书·孝义传序》:“斯固仁人君子所以兴叹,哲后贤宰所宜属心。” 明 方孝孺 《二贤妇传》:“貲失千万不足惜,此文乃吾日夜属心者,若能存之,真吾妇也。”
犹言归心。《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復见 汉 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晋书·明帝纪》:“於是东朝济济,远近属心焉。”《新唐书·庄恪太子永传》:“及太子立,天下属心焉。”
“属心”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具体解释如下:
关注、关心(动词短语)
源自古代文献,如《周书》记载“哲后贤宰所宜属心”,指上位者对百姓或重要事务的关切。明代方孝孺在《二贤妇传》中也用“属心”形容对珍贵文稿的重视:“此文乃吾日夜属心者”。
例句:团队领导需时刻属心成员需求,方能凝聚共识。
归心、归属(引申义)
如《后汉书》描述百姓对汉室复兴的期盼:“识者皆属心焉”,表达人心归附的深层含义。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查阅《周书》《后汉书》等原文。
《属心》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某个领域或事物的喜好、爱好、倾向或兴趣等心理状态。
《属心》的部首是尸,总共有6个笔画。
《属心》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属精神而生忧。” 意思是说当人们投入到某种事物中时,会因为对此事物的关心而产生担忧。后来,这个词就逐渐演变为描述对某种事物的倾向或兴趣。
《属心》的繁体字为「屬心」。
在古代汉字中,《属心》的写法可能存在变异,具体写法因时代而异。
1. 他对音乐非常属心,每天都会弹奏几个小时的钢琴。
2. 她对艺术画廊情有独钟,这次展览对她来说是个属心的机会。
1. 属意: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抱有好感或喜好。
2. 属于:指某人或某事物属于某个类别、组织或范畴中。
3. 属实:指某个事实是真实的、确实存在。
1. 偏爱:表示对某个事物或人有特别的喜好或倾向。
2. 喜好:表示对某个事物有欣赏或喜爱的倾向。
1. 反感:表示对某个事物或人抱有不喜好或厌恶的情感。
2. 厌恶:表示对某个事物或人有极端的不喜欢或讨厌的倾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