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蓄的意思、廪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蓄的解釋

謂國庫所儲之糧。《新唐書·劉蕡傳》:“省不急之費以贍黎元,則廩蓄不乏矣。” 清 唐甄 《潛書·達政》:“廩蓄不私歛,發濟不失時,水旱蝗螽不為災,為上善政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廪蓄(lǐn xù)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由“廪”與“蓄”組合而成,專指國家或官府儲備的糧食物資,強調其儲存以備需用的性質。以下從詞典釋義、文獻引證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解:


一、核心釋義

  1. 廪(lǐn)
    • 本義指糧倉。《說文解字》釋:“廪,谷所振入也。”
    • 引申為官府發放的糧米(如“廪食”“廪粟”)。
  2. 蓄(xù)
    • 意為積聚、儲藏。《廣雅》注:“蓄,聚也。”
  3. 合成詞“廪蓄”
    • 特指官方儲藏的糧食,多用于描述國家戰略儲備或赈災物資。

      例:《管子·輕重甲》:“倉廪蓄積,足以備饑馑。”(指國家糧倉儲備足以應對饑荒)


二、文獻引證與權威用例

  1. 古代政典中的記載
    • 《禮記·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廪蓄之制,王政所先。”(強調國家儲備糧為治國要務)
  2. 史書中的實際應用
    • 《新唐書·食貨志》:“州縣廪蓄空虛,每歲轉運江淮米四十萬斛。”(描述地方糧儲不足需調運補足)
  3. 政策類文獻
    • 宋代《救荒活民書》:“常平倉、義倉皆廪蓄之司,豐年增籴,兇年出粜。”(說明倉儲制度的功能)

三、文化背景與制度關聯

“廪蓄”與中國古代倉儲制度緊密相關,是“常平倉”“義倉”等國家儲備體系的統稱。其核心功能包括: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3. 《管子校注》(中華書局)
  4.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
  5. 《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6. 《救荒活民書》(宋·董煟)
  7. 《中國古代糧食儲備制度研究》(農業考古,2008)

注:文獻原文可參見《四庫全書》數據庫或專業古籍平台(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絡擴展解釋

“廪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國庫糧食儲備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廪蓄”指國家糧倉中儲存的糧食,即國庫儲備的糧食資源。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政府通過征收、儲存糧食以應對災荒或戰亂的制度。

  2. 文獻出處

    • 《新唐書·劉蕡傳》提到:“省不急之費以贍黎元,則廪蓄不乏矣”,強調通過節省開支保障國庫儲糧。
    • 清代唐甄《潛書·達政》中記載:“廪蓄不私斂,發濟不失時”,說明合理管理儲糧是善政的重要标準。
  3. 延伸說明
    該詞反映了古代以農為本的社會治理思想,糧食儲備被視為國家穩定的基礎。相關成語如“九年之蓄”“養精蓄銳”也體現了儲備的重要性。

提示: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整體較低,建議結合《新唐書》《潛書》等原始文獻進一步考證詞義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霸府庇護權彩唱重來郭伋稠衆出乎意外垂鈎槌仁提義垂頭铩羽醇笃春畦賜筆詞鋒電流星散诋訟砥直對牛彈琴法準氛慝浮缛鼓車還普汗禢兒黃澒花枕卉衣簡派角戾郊門憬俗卷然寬洪海量潰溢涼絲絲笭箐領職鹿皮翁賣休綿野明知故犯飄沒牽牽扯扯峭慘且食蛤蜊權準壤樹揉耳散花紗錠射人師順請飼養損費太白星橦華椳際幄茵五言詩弦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