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何如,怎麼比得上。表示反诘語氣。《後漢書·逸民傳·龐公》:“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唐 柳宗元 《童區寄傳》:“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二》:“與其害農,孰若取之於商賈?”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練兵事宜》:“與其懲既往之躭誤,孰若慎将來之責成?”
“孰若”是文言文中的常用短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核心功能
“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柳宗元《童區寄傳》)
意為“做兩個人的仆人,哪裡比得上做一個人的仆人?”
古籍用例
現代對應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可參考《後漢書》《童區寄傳》等文獻來源。
孰若是一個古代漢字,常用于古籍、詩歌等文獻中。它的意思是“哪一個像”。分解部首是子(zǐ)和女(nǚ),筆畫數為九劃。來源于《詩經·唐風·黍離》中的原句“孰知不言之福”,意為“哪個人知道不說出來的福氣”,後來演變為“孰若”的形式。
孰若的繁體字為「孰若」。繁體字是簡化字的對立面,它保留了更多字形的傳統,使用較為常見于台灣、香港等地的中文書寫。
在古代,孰若的字形是稍有不同的。在《說文解字》中,孰的字形為舊體,由子字和口字組成,表示“哪個”。若在古代字典中的字形為由四個女字組成的複雜結構。這些字形在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化,最終形成了現代的标準字形。
1. 孰若才能出衆的人,自然容易受到衆人的關注和贊賞。
2. 孰若他的努力是無法被人忽視的。
3. 孰若美如他,定會廣受人們的喜愛。
1. 孰者:意為“哪個人、哪個事物”。
2. 孰能:意為“哪個人能夠”。
3. 孰非:意為“哪個不是”。
1. 如何:意為“怎樣、如何”。
2. 何如:意為“怎樣、如何”。
3. 何以:意為“用什麼、以什麼方式”。
較為:表示一個事物相對而言更加
略為:表示一個事物輕微一些
稍許:表示一個事物稍微一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