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槚楚的意思、槚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槚楚的解釋

用槚木荊條制成的刑具,用以笞打。《晉書·虞預傳》:“臣聞間者以來,刑獄轉繁,多力者則廣牽連逮,以稽年月;無援者則嚴其檟楚,期於入重。”《陳書·新安王伯固傳》:“為政嚴苛,國學有墯遊不脩習者,重加檟楚。”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又有 蔣貽恭 者,好嘲詠,頻以此痛遭檟楚,竟不能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槚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定義
    讀音為jiǎ chǔ,指用槚木(一種質地堅硬的樹木)和荊條制成的刑具,主要用于笞打懲罰。這一刑具在古代司法和刑罰體系中較為常見。

  2. 構成與用途分析

    • 槚木:木質堅硬,適合制作刑具以增加威懾力。
    • 荊條(楚):帶刺的枝條,抽打時易造成疼痛。
      兩者結合後,成為兼具物理傷害與警示作用的工具,多用于拷問或懲戒犯人。
  3. 曆史文獻中的例證

    • 《晉書·虞預傳》提到嚴刑逼供時“嚴其槚楚”,反映其在司法中的嚴酷性。
    • 《陳書》記載新安王伯固用槚楚懲治不勤學的國學生,說明其教育懲戒功能。
    • 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描述文人蔣貽恭因嘲諷遭槚楚,體現其社會規訓作用。
  4. 文化與社會意義
    槚楚不僅是刑具,更象征古代等級制度下的權力壓制。其頻繁出現在史書中,揭示了封建時期法律懲戒與道德約束的雙重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或不同朝代的刑罰演變,可查閱《晉書》《陳書》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槚楚:字義與拆分部首、筆畫

槚楚是一個古代漢字,表示架在車轅上的木料。其字義解釋為木制的車轅架子。

槚的構造為木頭(木)加上甲(田)部首,共計7個筆畫;楚的構造為木頭(木)加上者(者)部首,共計13個筆畫。

槚楚的來源與繁體字形态

槚楚這個詞源自古代,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中。在古代的文獻中,槚楚被用來描述古代車轅上的木支架。

在繁體字形态中,槚的形狀與簡體字保持一緻,而楚的字形變化較為明顯,繁體字中楚的上部分多了一個額外的口符號。

古時候槚楚的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槚楚在古代會有一些書寫變體。

例如,有的文獻中,槚的下部分會寫成木字的左邊是豎形,右邊是橫形,而不是現代的田字形态。

楚也有變體,有的古代文獻中,楚的上部分會多一筆橫畫,使其形狀更接近于一個方塊。這種形态也是常見的古代楚字書寫形式。

槚楚的例句、組詞、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他把槚楚架子放在車轅上,使得牲畜可以順利拖曳車子。

組詞:木槚、車轅槚

近義詞:車械、轅架、木架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