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稿草拟完成。《東周列國志》第一○三回:“使者去後, 樊於期 草就檄文。” ********* 《<民族主義>自序》:“《民族主義》一冊,已經脫稿,《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二冊亦草就大部。” 葉聖陶 《倪煥之》二八:“他帶着好幾天前草就的鄉村師範的計劃,從這個集會裡出來,又參加到那個集會裡去,卻始終沒有機會提出他的計劃。”
“草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ǎo jiù,其核心含義是“底稿草拟完成”,多用于描述文稿、計劃等初步完成的階段。以下是詳細解釋及使用場景:
字面含義
指文章的草稿或初步方案已經完成,但尚未經過細緻修改或最終定稿。例如:
延伸用法
在文學或口語中,也可泛指某項工作的初步完成,強調“未完善但已成形”的狀态。例如葉聖陶《倪煥之》中“草就鄉村師範的計劃”。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東周列國志》、孫中山著作等文獻來源。
草就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其中“草”是指植物,而“就”表示順從、接受。總體意思可以理解為對植物的順從。
“草就”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草字的“艹”,而它的筆畫數為9+12=21。
“草就”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這篇文章中,表示人們應當順應自然、順從天命,像植物那樣順勢生長。後來,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其他文學作品和口語中。
“草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草就」。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就“草就”而言,它的基本形狀和現代漢字相似,沒有明顯變化。
1.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像大樹一樣堅強地草就。
2. 人類應該學會與自然草就相處,而不是過度幹預。
草木蔓延、草原、百草園
順從、適應、隨順
抗拒、反抗、違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