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ise steeply]∶陡立,直立
岩石峭立
(2) [straightforward]∶形容性格剛正
(1).陡立,直立。 清 吳敏樹 《遊大雲山記》:“過 案山 ,山絶高,峭立似城堵。”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這裡是一個峭立的石壁,中間陷進去一個峒。”
(2).形容性格剛正。《北史·盧伯源傳》:“昔 太丘 道廣, 許劭 知而不顧; 嵇生 峭立, 鐘會 遇而絶言。” 明 唐順之 《松陽知縣胡君墓志銘》:“君峭立直剛而 露 恂恂樸實,餘心喜兩君之為人。”
“峭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ào lì,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山體、岩石等陡峭高聳的形态,常用于描繪險峻的自然景觀。例如:
形容人性格剛強正直、不隨波逐流,帶有褒義色彩。例如:
該詞兼具自然與人文的雙重意象,既可用于具象的“陡峭山石”,也可抽象比喻“正直品格”。其古文用例多見于史書、遊記等文體,現代多用于文學描寫。
《峭立》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高聳挺立、險峻突出的意思。該詞由“山”作為部首,由兩個字形“少”組成,總計13個筆畫。
《峭立》一詞最早見于《楚辭·東門之漢》:“峭然其當,自飾行間。”在這裡,詞語表達了高聳險峻之意。
在繁體中,“峭立”亦寫作「嶠立」。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峭立的“峭”字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小、一、小)”組成的複字形,下部分是“山”字部首。
1. 遠山峭立在天空之中,給人一種雄峙之感。
2. 他的身材高大傲岸,峭立于人群之中。
1. 峭壁:高聳險峻的山壁。
2. 峭拔:峻峭挺拔。
1. 峻嶺:指陡峭的山脈。
2. 高聳:形容物體向上伸展的樣子。
1. 平坦:平曠而沒有高低起伏。
2. 平緩:緩和而不陡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