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花浪蘂的意思、浮花浪蘂的詳細解釋
浮花浪蘂的解釋
亦作“ 浮花浪蕊 ”。1.尋常花草。 唐 韓愈 《杏花》詩:“浮花浪蘂鎮長有,纔開還落瘴霧中。” 宋 蘇轼 《賀新郎·夏景》詞:“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
(2).比喻輕浮的人。 宋 周邦彥 《玲珑四犯》詞:“浮花浪蘂都相識,誰更曾擡眼。” 元 蘭楚芳 《粉蝶兒》套曲:“浮花浪蕊我也多曾見,不似這風流的業寃。”
(3).比喻漂泊的人。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寄子》:“誰道做浮花浪蕊?何日報雙親恩義。”
詞語分解
- 浮花的解釋 .漂浮在水面的花瓣。 唐 張祜 《橫吹曲辭·白鼻騧》:“摘蓮抛水上,郎意在浮花。” 明 高啟 《贈東庵道者》詩:“雙樹夾成戶,一溪流繞家。掃林留送筍,汲水帶浮花。”.比喻虛幻的或易逝的美好事物。
- 浪蘂的解釋 見“ 浪蕊 ”。
網絡擴展解釋
“浮花浪蘂”(也寫作“浮花浪蕊”)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尋常的花草,比喻虛浮、沒有真實内涵的事物或人,含貶義。該詞常用來形容外表華麗但缺乏内在價值的人或物。
二、詳細含義
-
字面含義
指普通花草。例如唐代韓愈《杏花》詩:“浮花浪蘂鎮長有,纔開還落瘴霧中。”,形容短暫易逝的自然景象。
-
比喻義
- 輕浮之人:如宋代周邦彥《玲珑四犯》詞:“浮花浪蘂都相識,誰更曾擡眼。”,暗指交際中虛浮之輩。
- 漂泊之人:明代梁辰魚《浣紗記》中“誰道做浮花浪蕊?何日報雙親恩義”,借指漂泊無依的狀态。
三、用法與出處
- 典型例句
蘇轼《賀新郎·夏景》:“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以“浮花浪蘂”反襯石榴的獨特品格。
- 使用場景
適用于批判表面浮華、内在空洞的現象,或形容人際交往中輕佻、不踏實的人。
四、相關成語
- 近義表達:浪蘂浮花(側重虛有其表)、浮迹浪蹤(形容漂泊不定)。
- 反義表達:蕙心蘭質(贊美内在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引用或文學背景,可參考古籍《全唐詩》《宋詞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花浪蘂(fú huā làng rěi)是一個描述花朵美麗但短暫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浪」,總共有13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浮花浪蘂」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大緻相似。
這個詞沒有繁體字形式,因為它的使用不太常見,因此沒有在繁體字符集中被收錄。
下面是一個例句:「春天的那朵浮花浪蘂,猶如一縷輕煙在微風中飄舞。」
關于組詞,「浮花浪蘂」一般不與其他詞語組合。它是一個獨立的詞語,用來形容花朵的美麗短暫。
這個詞的近義詞可以是「短暫美麗」、「花開花落」等,反義詞可能是「長久持續」、「常青不敗」等詞語。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