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竹篾或白藤織成的席。 唐 元稹 《飲緻用神麴酒三十韻》:“冰壺通角簟,金鏡徹雲屏。”《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七年》:“地衣,春夏用角簟,秋冬用木綿。” 胡三省 注:“角簟,剖竹為細篾,織之,藏節去筠,瑩滑可愛;南蠻或以白藤為之。” 宋 秦觀 《寄題倪敦複北軒》詩:“觥籌交錯銀河掛,文史縱橫角簟鋪。”
“角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拼音為jiǎo diàn(部分文獻标注為jiǎodiàn),由“角”和“簟”兩字組成:
指細竹篾或白藤編織而成的席子,常見于古代生活用具,具有光滑、透氣的特點。
角簟不僅是實用器物,還承載着古代工藝與審美觀念,常見于貴族或文人階層的起居、宴飲場景,反映了古人對自然材料的精細化利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文獻,可查閱《資治通鑒》《寄題倪敦複北軒》等典籍。
《角簟》(jiao4 di4),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竹制的坐墊。通常用于座位上,提供舒適和支撐。
《角簟》的部首是⺉(頭部),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為7畫。
《角簟》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角指的是竹子的刺,簟則是指竹制的座墊。它們結合起來形成了《角簟》這個詞。
《角簟》的繁體字為《角簟》。由于簡體字的推廣,使用繁體字的情況已經相對較少。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對于《角簟》這個詞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并無太大區别。
1. 坐在角簟上,感覺舒服極了。 2. 這個角簟質量很好,是我喜歡的樣式。
1. 角席(jiao3 xi2):指用竹子等制作的席子。 2. 簟榻(dian4 ta4):指使用竹制或藤制的床。
1. 竹席(zhu2 xi2) 2. 藤席(teng2 xi2)
蓆子(xi2 zi3):指用草木等做成的座墊。與《角簟》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