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定殲滅。
“戡殄”是一個文言詞彙,由“戡”和“殄”兩個漢字組成,其含義可結合字義與文獻用例綜合解釋如下: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強調武力平叛的徹底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及古籍用例。
《戡殄》是一個古漢字詞語,意指平定和消滅。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戈」和「殳」。它的筆畫總數為18畫。
《戡殄》這個詞源于古代的兵器名稱,「戡」指的是平定和消滅敵對勢力,「殄」則表示根除和毀滅。
繁體字中,《戡殄》可以寫作「戡殲」或「戡殱」。
古代的《戡殄》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在古時候,「戡」的上方會有一個小「戈」,表示兵器;「殄」的上方有一個小「千」,表示數量。所以古代的寫法為「戋」和「歹」。
1. 統治者決心要對叛亂進行徹底的《戡殄》。
2. 曆史上經常出現一些英勇的人們,他們全力投入《戡殄》那些侵略者的戰鬥。
1. 戡定:平定叛亂。
2. 殄滅:徹底消滅。
1. 撲滅:徹底消滅。
2. 破壞:摧毀,消滅。
1. 寬容:寬大處理,不加懲罰。
2. 和解:通過談判達成雙方的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