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君的政令。《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中行寅 為下卿,而幹上令,擅作刑器,以為國法,是法姦也。”《國語·齊語》:“ 桓公 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不慈孝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管子·立政》:“私議自貴之説勝,則上令不行。”
“上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國君或上級發布的政令,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中行寅為下卿,而幹上令,擅作刑器,以為國法,是法姦也。”
此處“上令”指國君的政令,中行寅作為下卿卻違抗上級命令。
《國語·齊語》:
齊桓公詢問鄉裡是否有“不用上令者”,強調政令的執行力。
《管子·立政》:
“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不行。”
說明若民間私議盛行,政令便難以推行。
“上令”是古代政治術語,體現統治階層的權威性指令,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具體應用。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左傳》《管子》等典籍原文。
《上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上級發布的命令或指示。它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彙,常常用于表達上級向下級所發布的命令或指令。
《上令》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口”。其中,“一”是上橫,也可稱為“橫”部首,表示一個橫的筆畫。而“口”是右邊封閉的口形,表示一個封閉的口的形狀。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拆分出的部首可作為漢字的讀音和一些相關字義的暗示。
《上令》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代,官府或上級領導常常通過發布公告、制定法令等方式向下級發布指令。這些指令就被稱為“上令”。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上令》的古代寫法,由于篇幅限制,我們僅以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為例:“上令”。
1. 上級領導發布了一項重要的上令,要求全體員工加班加點,确保項目及時完成。
2. 接到上令後,下級立即行動,迅速完成了任務。
1. 上級令人:指上級領導給下級的命令或指示。
2. 令人屏氣:形容極其驚奇或恐懼,使人忘記呼吸。
3. 嚴令禁止:強烈禁止,不允許或不準做某事。
1. 上命:意思與《上令》相近,都表示由上級發布的命令。
2. 上谕:指上級官員發布的特别命令。
下令:與《上令》相反,指下級向上級發布命令或指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