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moon] 月朔。舊曆每月初一
月朔。指舊曆每月初一。《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鄭玄 箋:“ 周 之十月, 夏 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日月交會。”《禮記·玉藻》:“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朔日不謂之吉日”:“一月之始謂之朔日,或謂朔月。”
“朔月”是漢語中一個與天文曆法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朔月指農曆每月初一的月相。此時月球運行至地球與太陽之間,三者幾乎成一條直線,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完全背對地球,因此從地球上看不見月光。
天文現象特點
曆法關聯
朔月作為農曆每月首日的标志,直接影響傳統節氣和節日計算。例如春節、中秋等節日均以朔望月為基準。
其他語言對應
英語中稱為new moon,法語為nouvelle Lune,德語為der 10. Monat(字面意為“第十個月”,需結合語境理解)。
文化延伸
古籍如《詩經》《禮記》中已有“朔月”記載,用于描述祭祀、天象等場景。現代文學作品中,朔月常象征黑暗或轉折點。
反義詞:望月(滿月)。
注意:朔月不可見,而民間常誤将蛾眉月(農曆初三至初四的細彎月)稱為“新月”,實為不同概念。
朔月是漢語詞彙,指農曆每月初一,是農曆月份的開始。朔具有農曆月份起始的意思,月即為農曆月份。
朔字是構成的部首為月,并且所擁有的筆畫為4。
朔月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漢族社會對月亮運行周期的觀察與總結,月初觀測到的新月被稱為朔月。
繁體字為朔月,保留了原始的字形結構。
在古代,朔字的寫法與現在相比略有不同,字形變化并不顯著。
1. 今天是農曆十一月初一,是個朔月的開始。
2. 我們計劃在下個朔月去旅行。
朔風、朔雪、朔日、朔氣、朔望、朔方。
初月、新月。
晦月、滿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