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鞮屦的意思、鞮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鞮屦的解釋

(1).革履。《禮記·曲禮下》:“鞮屨,素簚。” 孫希旦 集解:“鞮屨,革履也。”一說,指沒有裝飾的草鞋。參閱 鄭玄 注、 孔穎達 疏。

(2).古代少數民族的舞鞋。以皮革制成。《周禮·春官·序官》“鞮鞻氏” 漢 鄭玄 注:“鞻讀為屨。鞮屨,四夷舞者所屝也。今時倡蹋鼓沓行者,自有屝。” 孫诒讓 正義:“蓋凡舞履皆用革,而四夷舞屝尤殊異……故以名官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鞮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鞮”和“屦”兩個單字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1. 鞮(dī)
    本義指用皮革制成的鞋子,如《說文解字》中記載:“鞮,革履也。”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也可指代古代少數民族的稱謂(如“狄鞮”),或與音樂相關的官職(如“鞮鞻氏”)。

  2. 屦(jù)
    指古代用麻、葛等材料編織的鞋子,通常為單底,如《詩經·魏風》中“糾糾葛屦,可以履霜”。後泛指鞋子,但多用于平民或日常穿着。

組合義推測
“鞮屦”可能指以皮革為材料的鞋子,區别于普通麻葛材質的“屦”,屬于更高級或特定場合(如禮儀、官職)的鞋類。例如,古代官員或貴族可能穿着鞮屦以顯身份。不過,該詞在現存文獻中用例較少,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建議
若需更精準的釋義,可查閱《說文解字》《爾雅》等古代字書,或檢索《周禮》《禮記》等典籍中相關服飾制度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鞮屦(dǐ jù)一詞是指古代足角的一種保護物,可分為鞮(dǐ)和屦(jù)兩個部分。鞮的偏旁部首是革,總共有11畫;屦的偏旁部首是屍,總共有10畫。 鞮屦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意為鞋子。這種鞋子是由革制成,用來保護腳部,防止受傷。在古代社會,人們一般穿着鞮屦去行走,以保護足部免受刺傷和塵土侵襲。 在繁體字中,鞮屦的寫法并無太大區别,仍然使用“鞮屦”這兩個字來表示。隻是在書寫形式上稍有變化,字形比較繁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鞮屦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鞮的偏旁部首是革,總共有12畫;屦的偏旁部首是屮,總共有11畫。 以下是關于鞮屦的例句: 1. 他穿着鞮屦走在村間的泥濘小路上。 2. 這雙鞮屦是我最喜歡的鞋子,非常舒適。 鞮屦的相關組詞有:鞮革、鞮子、屦底等,它們都與鞮屦有關,形成了一個詞彙網絡。 與鞮屦相近的詞語有:革履、皮履等,它們同樣表示古代的一種鞋子,與鞮屦有着相似的含義。 反義詞中可能沒有與鞮屦完全相反的詞彙,但可以将現代的鞋子、靴子等詞語視為鞮屦的反義詞,因為它們代表現代化的足部保護物。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