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曉,明了。《弘明集·正誣論》:“曉了本際,暢三世空。故能解生死之虛,外無為之場耳。” 唐 賈島 《送僧》詩:“曉了《蓮經》義,堪任寶蓋迎。”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於曆法粗率,且未曉了,出語便成差異。”
“曉了”的漢語詞典釋義
“曉了”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曉”與“了”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向完全明白、徹底知曉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指對事物、道理或情況有清晰、透徹的理解和掌握,達到毫無疑惑的程度。強調認知的深度和完整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将“曉了”釋為“通曉,明白”。
“曉了”屬書面語,古漢語中尤多見于佛經與哲學文本,表“洞悉真理”之意。
例:
“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即是見性成佛道,亦名如來知見。”
——《六祖壇經》(敦煌本),其中“知見”與“曉了”義近,均指對佛性的透徹領悟。
來源:漢典網(www.zdic.net)引《壇經》證“曉了”的宗教哲學語境。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列“通曉”為近義表述。
當代漢語中,“曉了”使用頻率較低,多被“明白”“了解”替代,但仍保留于強調深刻理解的語境中,如學術讨論或書面表達。
例:
“他對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曉然于心。”
來源:北京大學語料庫(CCL)現代漢語語例。
權威參考文獻:
“曉了”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多來源信息解析如下:
核心含義
指“通曉、明了”,強調對事物本質或道理的透徹理解。
例如:《弘明集·正誣論》中“曉了本際”指通曉佛法的根本義理,賈島詩句“曉了《蓮經》義”表示僧人透徹理解佛經。
結構解析
古代文獻
主要用于佛教經典解讀(如《蓮經》)、學術讨論(如王夫之論曆法)等正式場景,強調深層次理解。
現代用法
在口語中可簡化為“知道了”(如所述),但更常見于方言或特定語境,普通話中多用“知曉”“了解”等替代。
詞語 | 程度 | 語境 |
---|---|---|
曉了 | 徹底通曉 | 書面/古語 |
知道 | 基本認知 | 口語通用 |
洞悉 | 深刻洞察 | 學術/正式 |
提示:查閱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弘明集》《薑齋詩話》等文獻(來源:)。
保殘守缺馳義饬輿辭見班打礬代舍當軸掉鬼恩家輀輶飛潛動植糞便風馭扶危濟困逛窯子貴少賤老滾牌還葬颢蒼虹光滑貨環幅渾家貨遺見哀緘脣兼羅解駁介壽錦質糾墨韲鹽觊觎涓塵局宇慨爾刻溪困急枯磔老湯連轸樓船軍眉急盤魄遷播牽物引類卿署如履薄冰三姑六婆沙漠化神工神骥出枥失抎投蜺襪腹溫實五部相關小綏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