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周官》:“不學牆面,莅事惟煩。” 孔 傳:“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臨政事必煩。” 孔穎達 疏:“人而不學,如面向牆無所覩見,以此臨事,則惟煩亂不能治理。”後因以“面牆”比喻不學而識見淺薄。 漢 蔡邕 《表太尉董公可相國》:“﹝ 邕 ﹞新來入朝,不更郎承,攝省文書,其由面牆。”《後漢書·左雄傳》:“郡國孝廉,古之貢士,出則宰民,宣協風教。若其面牆,則無所施用。” 明 邵璨 《香囊記·講學》:“鑿壁且偷光,寸陰休曠……免使他年悔面牆。” 清 錢謙益 《江陰李貫之七十序》:“ 貫之 經明行修,忘貧屏貴,使鄉邦之士友,有所矜式考問,而獲免於面牆。”
(2).謂靜心修養。 唐 唐彥謙 《送樊琯司業歸朝》詩:“駟馬終題柱,諸生悉面牆。” 唐 唐彥謙 《寄蔣二十四》詩:“禪門澹泊無心地,世事生疎欲面牆。”
“面牆”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iàn qiáng,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這一含義源自《尚書·周官》中的記載:“不學牆面,莅事惟煩。”
在唐代文獻中,“面牆”被引申為一種修身養性的狀态。例如:
“面牆”既有傳統文化中的批判性含義(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也有修養身心的積極意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面牆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或物面對牆壁而無法進一步前進或背離困境的狀态。
面牆的拆分部首為面和牆。面的部首是面字旁,筆畫數為9;牆的部首是土字旁,筆畫數為6。
面牆來源于《史記·嚴子陵列傳》,出自漢代司馬遷的作品。原文為:“壺關者,南陽光武故都,城中嚴子陵墓,欲伐之。壺關折屈,不欲拔,曰:‘天命有歸者牆面之。’”意為嚴子陵墓前有牆,天命注定了牆面會有厄運降臨,因此壺關不願去除墓前的牆。
面牆的繁體字為「面牆」。
古時候面牆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沒有明顯差異。
他已經陷入了面牆的困境,看不到任何出路。
面對面、面臨、牆角、困境。
絕境、死角、死胡同。
打破困境、迎頭趕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