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士裹頭用的頭巾。 唐 劉言史 《山中喜崔補阙見尋》詩:“鹿袖青藜鼠耳巾,潛夫豈解拜朝臣。”
“鼠耳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鼠耳巾最初指隱士裹頭用的頭巾,源自唐代詩人劉言史《山中喜崔補阙見尋》的詩句:“鹿袖青藜鼠耳巾,潛夫豈解拜朝臣。”。詩中通過“鼠耳巾”與“鹿袖青藜”等意象,描繪隱士的簡樸形象,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二、其他釋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紙質品質差,與真品相差甚遠”,并解釋為“用老鼠耳朵制成的巾帕”。但這一說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
三、文化背景 該詞屬于古代服飾文化範疇,反映了隱士群體特有的裝束特點。類似的隱士服飾符號還有“鹿袖”“青藜”等,共同構成傳統文化中隱逸美學的意象體系。
建議:若用于文學研究或曆史考據,建議以《全唐詩》等古籍為權威參考;若涉及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鼠耳巾》這個詞是指一種外形類似小耳朵的頭巾,常戴于頭部、耳部附近的部位。它通常由紡織物制成,用于保護頭部免受嚴寒天氣的侵襲。這種巾物的設計形狀似乎與老鼠的耳朵相似,因此得名《鼠耳巾》。
《鼠耳巾》的拆分部首是“鼠”和“耳”,其中“鼠”部首的部首是“鼠”自身,它的筆畫數為4;“耳”部首的部首是“耳”自身,它的筆畫數為6。
《鼠耳巾》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明代文學作品。如今,這個詞仍然在漢語中使用,但通常以簡化字形式“鼠耳巾”存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鼠耳巾」。
在古代漢字中,鼠耳巾的寫法并沒有明确的标準。根據不同的文獻和書法家的寫法,可能會出現一些變體。但它們通常仍保持了“鼠”和“耳”兩個字的基本形狀。
1. 冬天來了,他戴上了一條鼠耳巾,保護頭部免受寒冷空氣的侵襲。
2. 每當我看到那個小女孩戴着粉色的鼠耳巾,我就感到溫暖和快樂。
組詞:頭巾、圍巾、鼠年、耳機、耳塞
近義詞:耳暖、耳套、耳帽
反義詞:耳罩、耳條、耳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