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peek heedlessly]∶言語輕率不當
夫子以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莊子·齊物論》
(2) [impeturous;impulsive;rash]∶魯莽;莽撞
酒後舉動,過于孟浪。——《鏡花緣》
(1).疏闊而不精要;荒誕而無邊際。《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 成玄英 疏:“孟浪,猶率略也。”《隋書·禮儀志四》:“文理孟浪,無可取者,奪容刀及席。” 宋 司馬光 《乞罷刺陝西義勇第五上殿劄子》:“若以臣所言皆孟浪迂闊,不可施行,則臣之智識愚闇,無以勉強變更,不可久污諫諍之列。” 明 吳承恩 《壽王可齋七秩障詞引》:“得手應心,奚事揣摩之計,入經出傳,恥為孟浪之談。”
(2).指虛無缥渺的事。 明 許自昌 《水浒記·閨晤》:“縱然,有婦糟糠,鷄鳴成夢想,齊眉成孟浪,那曾教夫壻覓封侯,倚門凝望。”
(3).粗率;疏誤。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濡水》:“ 庾杲之 注《揚都賦》,言 盧龍山 在 平岡城 北,殊為孟浪,遠失事實。”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瓊花》:“ 麟 考瓊花、玉蕊、山礬、栀子,四種迥異, 用修 合而一之,大為孟浪。”《老殘遊記》第十六回:“我還怕 胡舉人 孟浪,再三叮囑他,叫他把這折半的道理告訴你們管事的。”
(4).鹵莽;冒昧。《資治通鑒·後唐明宗長興二年》:“﹝ 朱弘昭 ﹞又遺 敬瑭 書,言:‘ 重誨 舉措孟浪,若至軍前,恐将士疑駭,不戰自潰。’” 胡三省 注:“孟浪猶言張大而無拘束也。” 宋 馬永卿 《元城語錄》卷中:“正如老醫看病極多,故用藥不至孟浪殺6*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三:“次早開門,各官又進見,少師開口問道:‘昨日那位孟浪的官人在哪裡?’”《天雨花》第一回:“且不可孟浪,誤入虎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蕭七》:“老夫一言,勿嫌孟浪。” 魯迅 《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我雖然很後悔亂作題記的孟浪,但我仍然要在自己的集子裡存留,記此一件公案。”
(5).猶浪迹、浪遊。 元 迺賢 《巢湖述懷寄四明張子益》詩:“我生胡為自役役,孟浪江湖竟何益?”《好逑傳》第七回:“我 鐵中玉 孟浪風塵,茫無所主,究竟不知該何遊何學。”
(6).放浪;放蕩。 明 範濂 《雲間據目抄·記風俗》:“日費千金,且當歷年饑饉,而争舉孟浪不經,皆予所不解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不敢瞞大人,這事有個委曲,非孟浪男女宣淫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孟浪漢語 快速查詢。
“孟浪”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隨語境和時代有所演變,以下為詳細解析:
魯莽輕率
最早出自《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此處指“大而無當、不着邊際”的言論。後引申為行事沖動、缺乏考慮,如《資治通鑒》記載“重誨舉措孟浪”,即批評其冒失。
荒誕虛無
《水經注》等古籍中,“孟浪”也用于描述粗率或疏誤,如北魏郦道元批評他人注解“殊為孟浪”,指其不嚴謹。
個性張揚與自由
現代漢語中,“孟浪”常形容不拘小節、敢于突破傳統的人,例如街頭文化中的藝術家通過獨特方式表達自我。此用法強調對自由的追求,但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貶義混淆。
生活态度
《愛問教育》提到,該詞可指積極向上、不受拘束的生活理念,如追求夢想者被稱為“孟浪”。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莊子》《聊齋志異》等古籍及現代文化研究資料。
《孟浪》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有多種意思。一種含義是指人名,特指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孟嘗君浪之子孟昱。另一種意思是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很放肆、張狂,沒有規矩和禮貌。
《孟浪》這個詞的左邊部首是“子”,右邊部首是“水”,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孟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和人名。孟嘗君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大臣,他非常聰明和機智。而《孟浪》則特指他的兒子孟昱,後來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放蕩、張狂的特性。
《孟浪》的繁體字是「孟浪」,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孟浪》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曚浪」。
1. 他的言行舉止孟浪不羁,毫無顧忌。
2. 這個狂妄自大的人就是個典型的孟浪之徒。
1. 孟嘗君浪:著名政治家孟嘗君的兒子,是一個重要的曆史人物。
2. 孟浪之徒:形容一個人言行放肆、張狂,沒有規矩和禮貌的人。
1. 放肆:形容一個人行為放縱、不受約束。
2. 張狂:形容一個人自負、傲慢,不顧他人感受。
1. 謙遜:形容一個人謙虛、謹慎,言行有分寸。
2. 規矩: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有禮貌、守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