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訪求有美德的人。《南史·張充傳》:“雖復玉沒於訪珪之辰,桂掩於搜芳之日,汎濫於漁父之遊,偃息於蔔居之會。”
訪珪為漢語複合詞,由“訪”與“珪”二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訪”本義為廣泛咨詢,《說文解字》釋“訪”為“泛謀曰訪”,引申為探求賢德之士或考察民情,如《尚書·洪範》載“王訪于箕子”即君王咨詢賢臣。而“珪”為古代玉制禮器,《周禮·春官》記載“以青珪禮東方”,象征權力與信物,後引申指代品德高尚之人。
二字組合後,“訪珪”一詞可解作“尋訪持有玉珪的賢者”,喻指君主或當政者主動探求治國良才的行為。此詞多見于古典文獻中,如《宋史·選舉志》提及“遣使訪珪于四方”,描述朝廷派遣使者尋訪賢能之士的制度。該詞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屬曆史語境中的政治術語,體現古代人才選拔思想。
參考資料: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
2.《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
3.《周禮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點校本)
“訪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該詞比喻訪求有美德的人,核心意義在于主動尋訪賢德之士。其構詞中,“珪”是古代玉器名,象征高潔品德,與“訪”結合後引申為對德行之人的推崇與探求。
出處與例證
最早見于《南史·張充傳》:“雖復玉沒於訪珪之辰,桂掩於搜芳之日……”。此句以“訪珪”與“搜芳”(尋訪芳草)對仗,均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追尋,暗含對賢者的渴求。
其他解釋争議
另有說法認為“訪珪”指求取官職或榮譽,可能與古代“珪爵”制度相關。但此釋義未見于主流典籍,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目前學界更傾向“訪求賢德”的釋義。
使用建議:該詞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場景。若需引用,建議優先采用《南史》中的經典釋義。
啽咔安生百無是處班次包含襃借碧胫不疾不徐蒼溟禅房唱喏刬剔超擢城鼓傳爵襲紫賜沾斷絲頓首風箒該該更慮拱橋果糖诃伽國浣紗溪畫題回檻诘戎潔身累行疾痗獧慧克隆寬影片老羞成怒連漢軨服龍光瞢眊闵悔虐刑撚弄嘔哕配郊羣好容養散布沙彌尼上烈上訴社會保險實患思想上宿疾肅森推诘霧騰騰向意先事險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