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橫歛”。謂濫征捐稅。《新唐書·劉晏傳》:“ 琇 後以尚書右丞判度支,國無橫斂而軍旅濟。”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徐氏父子俊偉》:“時 蔡京 當國,方引用小人,布列要近,賦外橫歛,以供花石之費,天下之民,殆不聊生。”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方正》:“ 将司空 公 瑤 為 揚州 太守,會 武廟 南巡,諸省騷動。凡乘輿供禦,及宦寺宮妾親軍賂遺,莫可貲算。公曰:‘備亦罪,不備亦罪。備則患及于民,不備則患止于身。’乃僅鳩供應之具,不復橫斂以為媚悅。”
見“ 橫斂 ”。
“橫斂”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橫斂”由“橫”(不正當、蠻橫)和“斂”(聚集、征收)組成,核心含義是通過不正當手段聚斂財富,尤其指濫征捐稅的行為。
廣義層面
泛指以非法或不道德方式獲取利益,例如貪污、欺詐等手段積累財富。這類行為通常違背道德倫理,常見于個人或團體的非法牟利場景。
狹義層面
特指曆史上官府或統治者過度征收賦稅的行為。例如《新唐書》中提到“國無橫斂而軍旅濟”,即強調國家未濫征稅賦仍能維持軍需。
現代語境中,“橫斂”可引申為任何領域的非法斂財行為,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例如描述官員腐敗時,可能同時包含貪污和濫用職權征稅的雙重含義。
橫斂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橫和斂兩個部分組成。
橫字表示漢字的一種筆畫方向,橫向從左往右劃出一直線。斂字有多種解釋,常見的是指隱秘或隱藏。
橫的部首是刀,它表示橫向劃出一條直線;斂的部首是手,表示隱藏的動作。
橫的筆畫數為一畫,斂的筆畫數為六畫。總體來說,橫斂的筆畫數為七畫。
橫斂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一種說法是它是近年來形成的新詞彙,用來形容一種不公開或掩蓋財富的方式。
在繁體字中,橫斂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橫斂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以通過研究曆史文獻和古代印章來了解更多關于古時候橫斂的漢字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橫斂的例句:
1. 他通過各種手段橫斂財富。
2. 這位商人橫斂了大量財富,但最終遭到了法律的制裁。
橫斂的近義詞可以是:財富積累、秘密獲取。
橫斂的反義詞可以是:公開獲得、光明正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