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坑塹,溝壑。《後漢書·朱穆傳》:“或時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隊阬岸。”
“阬岸”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發音為kēng àn,原指坑塹、溝壑,即地勢低窪或溝壑邊緣的地帶。後引申為人或事物陷入危險境地,難以擺脫困境的比喻義。
字義拆分:
比喻義:
多用于描述進退兩難、無法脫身的困境,如事業受阻、決策僵局等場景。例如:“他因投資失敗,陷入阬岸,難以自救。”
“阬岸”既指自然地貌中的溝壑,也隱喻人生或事物中的危機狀态。其内涵結合了地理特征與人文困境,常見于古典文獻和現代比喻性表達中。
阬岸(kēng 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山坳和河畔的岸邊。
阬岸的部首是阝(邑部),筆畫數分别為7畫和8畫。
阬岸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阬的本義是深坑,後來引申為山坳之意;而岸則指大地、岩石上的邊沿。
阬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坑岸。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阬岸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綠樹修阬垂岸,清風拂面讓人心曠神怡。
2. 她住在山區,每天能夠欣賞到美麗的阬岸風光。
1. 阬下:位于山坳下方。
2. 岸邊:河流或湖泊的邊緣。
3. 防岸:用以防止水壩崩塌的工程措施。
山坳、河畔。
山頂、河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