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吐舌的意思、吐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吐舌的解釋

(1).伸出舌頭。由内熱而引起的一種病狀。《漢書·丙吉傳》:“ 吉 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葉令祠》:“縣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無知者。”《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吐舌》:“吐長收緩名吐舌,皆是心經有熱成,面紅煩渴溺赤澀,瀉心導赤服即寧。”

(2).驚奇貌;驚恐貌。 唐 韓愈 《送窮文》:“言未畢,五鬼相與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上:“ 寧陽 乃下令:‘軍士有奪人財物者斬。’三軍皆吐舌。”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報應·孽報》:“ 道光 元年五月,忽染時疫,兄弟叔侄以及老少婦女接踵而死者,至十八人,僅存兩歲幼孩而已。聞者為之吐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土老兒吐舌道:‘道臺!那還不曉得是個甚麼行情呢!’”

(3).謂發言。 明 李贽 《與弱侯》:“僕何如人,敢吐舌于兄之傍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吐舌”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解釋:

一、醫學病狀(内熱引起)

指因體内有熱導緻舌頭外伸的病理現象,常見于古代醫學文獻。例如:


二、表情動作(驚奇/驚恐)

表示驚訝、驚恐或調侃時的動作,多用于文學描述:


三、發言(罕見釋義)

極少數語境中指“開口說話”,如明代李贽《與弱侯》中“敢吐舌于兄之傍乎”,以謙辭表示不敢發言。


補充說明:長期吐舌可能引發口腔問題,如牙齒畸形(參考)。以上釋義綜合自古代典籍、文學著作及現代網絡語境,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書》《紅樓夢》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吐舌的意思

吐舌是指将舌頭從口腔中伸出。通常表示憤怒、調皮、嘲笑、疲勞等情緒或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吐舌的部首是口,筆畫數量為7。

來源和繁體

吐舌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漢書·賈誼傳》。繁體字為吐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在吐舌一詞中,最常見的寫法為“吐舌”。這裡的“吐”是表示将舌頭伸出的意思,“舌”則表示舌頭本身。

例句

1. 孩子生氣時會吐舌頭。

2. 遇到好笑的事情,她忍不住吐了個大舌頭。

組詞

扁舟、舌根、舌尖、長舌、舌戰、舌鳎

近義詞

伸舌、伸長舌頭

反義詞

收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