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為人知的德行。 宋 歐陽修 《右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将軍唐君墓表》:“士之為善者,雖堙沒幽鬱,其潛德隱行,必有時而發。” 宋 秦觀 《集瑞圖序》:“ 邵氏 之祖考,既以潛德隱行見推鄉閭……又以文學收科第。”亦作“ 潛德秘行 ”。 明 宋濂 《陳府君墓志銘》:“其績用昭著者,易於言;而潛德秘行者,難於形容也。”
“潛德隱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án dé yǐn xíng,其核心含義指不為人知的德行。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一個人具備高尚的品德,但行事低調、不張揚,其善行和美德不輕易顯露或被外界知曉。例如,宋代歐陽修在《右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将軍唐君墓表》中提到:“士之為善者,雖堙沒幽鬱,其潛德隱行,必有時而發。”
該成語既是對個人品德的褒揚,也反映了傳統價值觀中對低調行善的認可。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歐陽修、宋濂等古籍文獻。
《潛德隱行》是一個成語,意為隱藏自己的品德和行動。它表示一個人在背後默默為善,不張揚自己的功德。
這個成語可以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水”、“彳”和“行”。其中,“水”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彳”表示走路,行走的動作。“德”是指品德,表示人的道德行為。這個成語一共有13個筆畫。
《潛德隱行》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論語》。孔子在《論語·陽貨》一章中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後來,文化人也就把這句話改成了“君子潛德隱行”來形容一個人應該謙遜地隱藏自己的德行。
在繁體字中,“潛”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隻是筆畫結構稍有不同。其餘的字沒有繁體字變體。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也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德”字在古時的寫法是“默”,表示隱蔽、潛藏。這個字與現代的“德”字形狀相似,隻是中間的“白”字被省略了,多了一個豎鈎。
例句:他平時并不張揚,但始終潛德隱行,對他人始終心懷善意。
與《潛德隱行》相關的一些組詞有:潛心修煉、埋頭苦幹、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與《潛德隱行》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自謙、謙遜、低調。
與《潛德隱行》意思相反的詞彙有:顯露、炫耀、張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