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 南所産的一種長節竹。亦稱“ 籠竹 ”。 唐 杜甫 《堂成》詩:“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元 李衎 《竹譜詳錄·籠蔥竹》:“籠蔥竹生 羅浮山 ,因名羅浮竹。《茅君内傳》雲:洞曰‘朱明耀真’。天山有洞房七十二所,有巨竹皆十圍。 杜 詩謂之籠竹。《惠陽志》:籠蔥竹産於 羅浮 ,有鸞鳳栖宿其上。”《廣東通志·物産志·竹》:“籠蔥竹,大可十圍。世人聞其名而不識其物。水簾洞有道人庵,忽遇道侶,自稱姓 黃 ,宿一宵即去,留下青竹篾一條,可二丈餘而無節,葢籠蔥竹也。或以道人為 黃野人 雲。”
“籠蔥竹”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次的解釋:
籠蔥竹(拼音:lóng cōng zhú,注音:ㄌㄨㄥˊ ㄘㄨㄥ ㄓㄨˊ)指嶺南地區(今廣東、廣西一帶)特産的一種長節竹,亦稱“籠竹”。其名稱可能源于竹節密集、竹葉蔥茏的外觀特征。
植物特性
這種竹子以“長節”著稱,竹節間距較大,且竹身粗壯。《廣東通志》記載其“大可十圍”,即直徑需十人合抱,足見其巨型特征。此外,傳說中籠蔥竹與羅浮山仙人黃野人有關,增添了神秘色彩。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杜甫在《堂成》中寫道:“桤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這裡的“籠竹”即指籠蔥竹,描繪了竹林與霧氣交融的意境。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形容竹子茂密的成語”,但綜合權威文獻與詩詞用例可知,籠蔥竹更偏向具體竹種名稱,而非比喻性成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廣東通志》或杜甫詩作相關研究。
籠蔥竹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一種蔥狀的竹子。下面将分别介紹籠蔥竹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籠蔥竹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籠”、“蔥”和“竹”。其中,“籠”字的部首是“竹”,它包含了十二個筆畫;“蔥”字的部首是“艹”,它包含了十二個筆畫;“竹”字是個常見的漢字,它包含了六個筆畫。
籠蔥竹這個詞來源于漢語,表示一種蔥狀的竹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籠蔥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籠蔥竹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相關的古代文獻資料較為稀缺,我們無法得知古時候具體的漢字寫法。
1. 他種了一片籠蔥竹,環境變得更加綠意盎然。
2. 他選擇用籠蔥竹做成的編織品,因為它既美觀又耐用。
與籠蔥竹相關的組詞有:"籠竹籃"、“蔥茏”、“竹林”等。
與籠蔥竹近義詞有:"竹蔭"、“鬼竹”、“籮莶竹”;反義詞可能是與蔥竹形态相反的詞語,如"直尖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