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螗斧”。螳螂的前足如鐮刀狀,因謂之螳斧。亦比喻脆弱的武裝。 宋 梅堯臣 《秋日詠蟬》:“虛腹曾何竟,常憂螗斧侵。” 宋 李觏 《蟬》詩:“螳斧不勞陰緻害,貂冠猶可共傳名。”《花月痕》第四回:“四圍礮火,中天掣 列缺 之鞭;一片刀光,半夜射 望諸 之魄。蝟蜂立折,螳斧徒勞。”參見“ 螳臂當車 ”。
“螳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比喻兩個角度解釋,并常見于古典文獻中。具體釋義如下:
字面解釋
指螳螂的前足。因其形狀如鐮刀或斧頭,故稱“螳斧”。例如《後漢書·袁紹傳》中“運螳螂之斧”即用此意。
比喻意義
象征脆弱的武裝或力量,常與“螳臂當車”相關,表示不自量力的對抗行為。例如宋代梅堯臣詩句:“常憂螗斧侵”,即以螳斧喻微小而不足為懼的威脅。
宋代詩詞
清代小說
《花月痕》第四回用“螳斧徒勞”形容無效抵抗,強化了該詞的比喻用法。
部分資料(如)将其擴展為成語,強調“以小搏大”的勇氣。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詩句背景,可參考漢典或《後漢書》相關注釋。
螳斧,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蟲字旁和斧字旁,共13筆。大約出現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螳斧的意思是指螳螂捕蟬的姿勢,比喻借刀殺人的策略或者指一個人專心緻志地做某件事情。
《詩經·豳風·小戎》中有“螳螂矢于垣,毒豹矢于狗”的句子,意思是螳螂向螳螂向圍牆射箭,毒豹向狗射箭,比喻力量弱小的人采取巧妙的策略攻擊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在繁體中文中,《螳斧》的寫法為「螳斧」。
古代漢字中,《螳斧》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下面是一些使用《螳斧》這個詞的例句:
1. 他采用了《螳斧》的策略,通過瞄準對方的弱點來戰勝強大的對手。
2. 這位演員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角色,将《螳斧》般的精神投入到每一次表演中。
一些與《螳斧》相關的組詞包括:螳臂當車、螳螂捕蟬、借刀殺人等。
與《螳斧》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斬将奪旗、以卵擊石、以弱勝強等。
與《螳斧》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正面作戰、堂堂正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