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名望與德行。《後漢書·黃琬傳》:“ 卓 猶敬其名德舊族,不敢害。”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覺寺》:“名德大僧,寂以遣煩。”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四:“抑《春秋》之義,責備於賢者。如 魏公 名德之重,蓋可以責備矣。”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叙》:“或藉階經術,緻身卿相,非其名德之無偶,則必世主之非聖。”
(2).指有名望德行的人。《舊唐書·昭宗紀》:“ 關東 藩鎮,請除用朝廷名德為節度觀察使。”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雜抄·經》:“先生但問 吳中 舊事與 吳中 昔日名德,絶口不及講學。”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元祐黨籍碑融縣重刻本》:“ 梁 勒碑而止為 珪 一人翻案,何以解於其餘諸名德乎?”
“名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兩方面:
名望與德行
指人同時具備良好的社會聲譽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例如《後漢書》中提到的“名德舊族”,強調家族聲望與道德傳承。
品德高尚的賢者
代指兼具名望與德行的人,如《洛陽伽藍記》中的“名德大僧”,形容德高望重的僧人。
提示:如需更多曆史典故或姓名學分析,可查看相關古籍或命理文獻。
名德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名」和「德」。
「名」的部首是「口」,共有四個筆畫;「德」的部首是「彳」,共有九個筆畫。
「名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賢的思想和道德觀念。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曾有言論,強調一個人應當既有名聲,也應該具備德行,才能成為真正優秀的人。
「名德」的繁體寫法與簡體相同,都是「名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名德」并沒有明确的特定寫法,過去的漢字書寫形式在演變中會有所變動。然而,由于「名德」的意義并未改變,其寫法仍然保持相對穩定。
1. 這個人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名德,受到大家的尊敬。
2. 秉持着優秀的名德,他一直是大家的榜樣。
名聲、美名、美德、名家、品德
威望、聲譽、榮譽、美德、品德
丑名、敗德、惡名、丑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