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te] 一種玩具,用一張輕質材料鋪粘在框架上,通常還帶一條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長線牽連下,飄揚空中
(1).玩具。通常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絹而成,用長線系之,能乘風高飛。 明 陳沂 《詢蒭錄》:“風筝,即紙鳶,又名風鳶。初 五代 漢 李業 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筝,俗呼風筝。”《紅樓夢》第七十回:“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綫,那風筝都飄飄颻颻隨風而去。”
(2).懸挂在殿閣塔檐下的金屬片,風起作聲。又稱“鐡馬”。 唐 李白 《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筝。” 明 楊慎 《升庵詩話·風筝詩》:“古人殿閣簷稜間有風琴、風筝,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風筝漢語 快速查詢。
“風筝”的詳細詞語解釋如下:
風筝是一種傳統玩具,通常以竹篾、紙張或絹布制成骨架,通過長線牽引,借助風力升空。其結構包括主體框架、覆蓋材料和平衡尾穗,特點是可在空中長時間飄浮。
曆史上風筝有多種别稱,如“風槎”“風鸢”“紙鸢”“鹞子”等。最早的雛形可追溯至東周春秋時期,相傳由墨子用木頭制成木鳥(木鸢),後經魯班改良為竹制,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逐漸普及為“紙鸢”。
最初用于軍事通信或測量工具,南北朝時成為傳遞信息的載體。現代則主要作為娛樂活動,并在部分民俗節日中具有象征意義。
與“紙鸢”為近義詞,但“風筝”更強調借助風力飛行的動态特性,而“紙鸢”側重材質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風筝》課文中的詞語(如“憧憬”“淩空”等),可參考教學資料中的具體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