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偈言的意思、偈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偈言的解釋

即偈頌。 唐 劉知幾 《史通·論贊》:“釋氏演法,義盡而宣以偈言。” 清 譚嗣同 《金陵聽說法》詩之一:“而為上首普觀察,承佛威神説偈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偈言”是佛教術語,指僧人創作的蘊含佛法的短詩或韻文,常用于傳法、贊頌或總結教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偈言(拼音:jì yán)是佛教僧侶創作的韻文形式,内容多與佛法教義相關,結構簡練且富有節奏感。例如《水浒傳》中魯智深剃度時,長老所念的“偈言”即屬此類。

  2. 結構與用途

    • 形式上多為四句,類似詩歌,注重押韻和意境。
    • 用途包括傳法(如釋迦牟尼講經後以偈言總結)、贊頌佛德或記錄修行體悟。
  3. 曆史用例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提到,佛教傳播時“義盡而宣以偈言”,說明其作為教義載體的重要性。清代譚嗣同詩作《金陵聽說法》也引用了這一概念。

  4. 相關别稱
    又稱“偈子”“偈頌”,梵語原詞為“偈陀”(Gāthā),後簡化為“偈”。

  5. 網絡解釋補充
    現代釋義強調其作為僧人唱誦詞句的特性,多與禅宗公案、佛教典籍相關聯。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偈言案例或佛教文獻中的經典偈頌,可參考《金剛經》《六祖壇經》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偈言

偈言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部首和筆畫可以得到“亻”、“言”、“㇏”、“㇔”、“丨”五個部首,總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偈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經典中的“偈語”,意為詩句、頌詞。最早用來稱呼佛教經文中拜佛詩詞的概念,後來逐漸演變為通指一種抒發思想、觀點的詩句或口號。

繁體

繁體字“偈言”為「偈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偈言的寫法會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比如《說文解字》中的古漢字版本寫作「咡〔詢〕」。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态和結構有所變動。

例句

1. 他的演講中充滿了偈言,引發了觀衆的思考。
2. 這句偈言簡潔明了,表達了作者的内心真實。
3. 他用偈言點亮了思維的火花,啟發了一代人的智慧。

組詞

偈言的相關詞彙有:偈頌、偈文、偈子、偈緣、偈行等。

近義詞

偈言的近義詞有:詩句、頌詞、口號、箴言等。

反義詞

偈言的反義詞有:廢話、噪音、無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