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帝王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晉書·慕容儁載記》:“寡君今已握乾符,類上帝,四海懸諸掌,大業集於身。” 唐 韓愈 《賀冊尊號表》:“陛下仰稽乾符,俯順人志。” 清 姚鼐 《朱石君中丞視赈淮上途中見示長句次韻》之二:“山川極盛在一朝, 鐘離 帝起乾符握。”
乾符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乾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上出也”,象征天象、陽剛與君主權威;符指符命、征兆,即天降祥瑞以應人事。
乾符的本義為“帝王受命于天的祥瑞征兆”,強調君權神授的合法性。此釋義見于《漢語大詞典》,核心依據為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如《春秋繁露》所言“王者承天意以從事”。
唐代僖宗李儇于公元874年改元“乾符”(年號使用至879年),直接取義“天賜符命”。據《舊唐書·僖宗本紀》載:“乾符元年春正月辛丑朔,上禦含元殿受朝賀,大赦,改元。” 此年號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對政權合法性的強化訴求,亦成為晚唐政治史的關鍵時間坐标。
在傳統文化中,乾符衍生為“天道運行規律” 的象征。北宋李昉《太平禦覽》引《河圖》雲:“乾符坤瑞,郁郁紛紛”,将自然現象與天命關聯。明清學者進一步将其抽象為宇宙法則,如王夫之《周易外傳》以“乾符大明”喻指自然秩序的顯化。
權威參考文獻:
“乾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án fú,其核心含義為舊指帝王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常與古代君權神授的思想相關。
基本含義
乾符象征帝王順應天命、掌握政權的合法性依據,多用于描述君主登基或統治時期的祥瑞之兆。例如《晉書》中提到慕容儁“握乾符,類上帝”,即強調其統治符合天意。
曆史用例
字面解析
該詞多用于史書、頌文等正式文體,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哲學或文獻時仍具重要意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晉書》《昭明文選》等典籍。
滄溟長沮潮信醇備毳冠單立獨出一時礬樓蜚鸓輔助工資灌米湯灌木叢祻水薅刀蒿露诃策衡玑紅男綠女後成花崗岩頭腦圜扉蹇犯将機就機交欵竫嘿竟已進覽稽誅玃猴溘然長往樂利主義龍舌草木客鳥飄洋憑藉貧無立錐乞力馬紮羅山上的雪青紅秦始皇嘁嘁求伸人選睿鏡挼挲桑榆晩景稍為生放生仁隨同天弢調嘴梯霞同等對待通檢銅龍樓武昌柳閑見層出閑歇泉小鱗謝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