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在鄉間為演戲而臨時搭建的戲台。《人民文學》1981年第1期:“我想起在童年,在故鄉的鄉間看草台上演出的興化戲(莆仙戲)。”
“草台”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草台”指舊時在鄉間為臨時演戲而搭建的簡易戲台。其名稱來源于“草”的簡陋含義(非正式搭建)和“台”(舞台)的組合,常出現在民間節慶或集會中,具有臨時性、非專業性的特點。
2.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草台多見于中國農村地區,尤其是在缺乏固定劇場設施的年代。這類戲台多由竹木、草席等簡單材料搭建,用于地方戲曲(如莆仙戲、興化戲等)的演出,是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
3. 文學與文獻引用
《人民文學》1981年第1期刊載的回憶性文字中提及:“在故鄉的鄉間看草台上演出的興化戲”,印證了草台作為文化符號在民間記憶中的存在。
4. 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草台”可比喻非正規、臨時拼湊的團隊或事物。例如,非專業配音團體可能被戲稱為“草台班子”,強調其不專業或倉促組建的特點。
5. 字義分解
“草台”既承載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具體形式,也在現代語言中衍生出對非正規事物的隱喻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