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幹土。《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 趙岐 注:“蚓,食土飲泉,極廉矣。”
(2).指粗劣的食品。 宋 司馬光 《酬永樂劉秘校庚四洞詩》:“微竅足藏身,槁壤足充饑。” 宋 王安石 《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詩:“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清廉。”
"槁壤"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槁"本義指草木枯萎,《說文解字》釋為"木枯也"(《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1403頁),後引申為幹燥、枯幹的狀态。"壤"指疏松的土壤,《周禮·地官》鄭玄注"壤謂息土"(《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二字組合成"槁壤",特指幹燥闆結、缺乏養分的貧瘠土地,與"膏腴"構成反義詞。
二、文獻實證 該詞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槁壤之下,必有甘泉。"趙岐注雲:"喻惡必有善報"(《十三經注疏》)。清代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進一步闡釋:"槁壤雖瘠,泉脈自存",強調貧瘠表象下潛藏生機。
現代語言學研究中,《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幹土"(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标注其詞性為名詞短語,多用于比喻修辭(中華書局2011年版)。在生态學領域,該詞常借指需要改良的退化土壤(《環境科學術語》科學出版社2015年)。
“槁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幹土
該義項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趙岐注中提到蚯蚓以幹土為食,比喻其生活簡樸。此處的“槁”意為幹枯,“壤”指土壤,合指幹燥的泥土。
粗劣的食品
宋代文獻中引申為低劣的食物,如司馬光《酬永樂劉秘校庚四洞詩》中“槁壤足充饑”,王安石《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中“槁壤太牢俱有味”,均以“槁壤”與豐盛食物(太牢)對比,強調其簡陋。
該詞既可指物理意義上的幹土,亦被文人用于借代粗劣飲食,體現古漢語中通過具體物象表達抽象概念的修辭特點。
裁判官黪黩柴米超羣出衆檮杌從先單鹄寡凫颠來簸去疐跋廢滅鳳晨粉豔共管公廉貫轶國曆恒象黃螺豁浪豁情江回疆裡餞幕徼妙礁灘節鄂劫燼潔祀即景生情金口玉言決囚燈句絕克夫亮許連科凜如靡貴鬧閑皮艦平信箧衍歧嶷讓揖肉幹入合三科九旨色相水偃死井搜撅填積通言頭等屠販窩巢湘江竹詳擇顯淺先請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