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病疾稍愈。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周伯仁 為吏部尚書,在省内,夜疾危急。時 刁玄亮 為尚書令,營救備親好之至,良久小損。”《宋書·劉道濟傳》:“吾疾久,汝等扶侍疲勞。今既小損,各聽歸家休息,喚復還。”
(2).小的損害。《三國志·魏志·曹爽傳》“於是收 爽 羲 ……等,皆伏誅,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我之有 斐 ( 丁斐 ),譬如人家有盜狗而善捕鼠,盜雖有小損,而完我囊貯。”
(3).稍微減少。《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 張齊賢 等言:‘ 太乙 ,五帝之佐,天神之至貴者也。請用祭天之禮,殺其半又小損之。’”
“小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o sǔn,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病疾稍愈
指病情有所好轉,但未完全康複。例如《世說新語·方正》記載:“周伯仁為吏部尚書,夜疾危急……良久小損。”,意為周伯仁的病情稍緩。
小的損害
表示輕微的損失或負面影響。如《三國志·魏志·曹爽傳》注引《魏略》中比喻:“盜雖有小損,而完我囊貯。”,強調小損失可換取更大利益。
稍微減少
指數量或程度略微降低。例如宋代文獻提到祭祀禮儀調整時,“殺其半又小損之”,即適度減少祭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小損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行為或言語有些過分,有點不尊重或諷刺的意味。
小損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小”和“損”兩個字。
“小”字的部首是“⺌”,有三畫。
“損”字的部首是“⺧”,有十畫。
小損一詞的來源較為普遍,常見于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口語中。
在繁體字中,“小”字保持一緻,而“損”字則是「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小損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小”字在古代又被稱為“小人”,其寫法是「⺌大木」。
“損”字在古代的寫法是「㠭」,與現代稍微有些不同。
1. 他總是對别人說話時帶着小損的口氣。
2. 她的回答充滿了小損,讓人有些無法接受。
3. 老師的小損讓學生們覺得有些尴尬。
1. 小氣:形容一個人對待金錢或物質方面吝啬小心、計較得過分。
2. 小人:形容一個人行為自私、卑鄙,不顧大局。
3. 小輩:指在年齡、資曆上比自己小的人。
1. 尖刻:形容言辭尖銳,帶有一定諷刺意味。
2. 諷刺:以嘲笑或挖苦的方式,表達對人或事物的批評。
3. 刁鑽:形容人做事用心險惡,善于鑽營。
1. 和藹:形容人态度和善,和藹可親。
2. 友善:形容人待人接物友好、親切。
3. 耿直:形容人正直、坦率,不拐彎抹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