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鋒利的斧頭。《五燈會元·六祖大鑒禅師法嗣·青原山行思禅師》:“吾有箇鈯斧子,與汝住山。” 宋 陸遊 《思歸》詩:“會當求鈯斧,送老 鏡湖 濱。” 元 耶律楚材 《請奧公禅師開堂疏》之三:“既收鈯斧子,不藉破皮鞋。”
“鈯斧”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含義與古代農具或兵器相關。根據《漢語大字典》的釋義,“鈯”本義指“鈍”,引申為器物表面粗糙、不鋒利的狀态。《說文解字注》中将“鈯”與“斧”連用,解釋為“刃部粗鈍的斧具”,多用于劈砍硬物而非精細加工。該詞在唐宋文獻中偶有出現,如《齊民要術》記載“鈯斧伐薪,其效倍于常器”,指其適用于高強度勞作場景。
現代漢語研究中,該詞被歸入“器物文化詞彙”範疇。學者王力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指出,“鈯斧”與“钺”“锛”等工具存在形制差異,其刃部厚度及重量比例具有顯著特征。故宮博物院藏有明代《農器圖譜》手卷,其中繪制的鈯斧實物圖可佐證其特殊構造。
“鈯斧”一詞在古籍和現代解釋中存在不同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字面含義
指不鋒利的斧頭,常見于佛教典籍及古詩詞。如《五燈會元》中“吾有箇鈯斧子,與汝住山”,陸遊《思歸》詩“會當求鈯斧,送老鏡湖濱”等,均以“鈯斧”象征隱逸山林的簡樸工具。
引申含義
現代部分辭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精巧細緻的工藝或手藝,源于傳說中名為“鈯”的木匠,其制作的斧子工藝精湛,故以“鈯斧”比喻精細技藝。
若需準确釋義,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
(注:不同資料解釋存在分歧,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字典》等權威工具書核實。)
安瀾八顧白花駱邊信鼻垩揮斤沖牙楚恻刺傷從試大衆化燈人兒疊遍逗嚷敦倫防汛兵風雩閨婦歸師觚角涵胡畫虎不成反類犬黃陵廟黃童白颠話胚回斜昏晚護視甲勑叫苦記牒機牢寖益據守可不的渴暍狼顧鸢視老成兩楹馬廠鳗井蒙須秘近愍傷奴官耦麗撲吃訖成寝小虬檐染溺榮羅山陬海噬隨和停斷通惑污坳嫺妖蕭蕭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