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在乡间为演戏而临时搭建的戏台。《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我想起在童年,在故乡的乡间看草台上演出的兴化戏(莆仙戏)。”
“草台”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草台”指旧时在乡间为临时演戏而搭建的简易戏台。其名称来源于“草”的简陋含义(非正式搭建)和“台”(舞台)的组合,常出现在民间节庆或集会中,具有临时性、非专业性的特点。
2. 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草台多见于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在缺乏固定剧场设施的年代。这类戏台多由竹木、草席等简单材料搭建,用于地方戏曲(如莆仙戏、兴化戏等)的演出,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3. 文学与文献引用
《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刊载的回忆性文字中提及:“在故乡的乡间看草台上演出的兴化戏”,印证了草台作为文化符号在民间记忆中的存在。
4. 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草台”可比喻非正规、临时拼凑的团队或事物。例如,非专业配音团体可能被戏称为“草台班子”,强调其不专业或仓促组建的特点。
5. 字义分解
“草台”既承载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具体形式,也在现代语言中衍生出对非正规事物的隐喻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