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黜放逐。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歷觀自古人君廢逐,若 夏桀 放於 南巢 ……語其艱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廢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èi zhú,其核心含義為“廢黜放逐”,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權貴因失勢被罷免官職并流放他處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通過政治手段剝奪某人的官職、權力,并将其強制驅逐到偏遠地區。例如《史通·疑古》中記載的“夏桀放于南巢”,即夏朝末代君主桀被廢逐至南巢的曆史事件。
語境應用
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臣子因失寵、政變或罪責而遭受的雙重懲罰(罷免+流放),帶有強烈的政治貶斥色彩。
廢(fèi)
本義為“停止使用”,引申為“廢棄、罷黜”。如“廢帝”指被罷黜的帝王,“廢弛”指政令失效。
逐(zhú)
原指“追趕”,後衍生為“驅逐、流放”。如“逐客令”即驅逐賓客的命令,“隨波逐流”則保留其原始含義。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疑古》中寫道:“曆觀自古人君廢逐,若夏桀放于南巢……語其艱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此句通過列舉夏桀被廢逐的案例,強調此類懲罰的嚴酷性。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史通》《古代漢語詞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