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廢逐的意思、廢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廢逐的解釋

廢黜放逐。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歷觀自古人君廢逐,若 夏桀 放於 南巢 ……語其艱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廢逐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廢”與“逐”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罷免官職并加以驅逐流放,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人物因失勢或觸怒統治者而遭受的嚴厲懲罰。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曆史背景展開分析:


一、語義解析

  1. “廢”的本義

    指廢除、罷黜,特指剝奪官職或權力。如《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廢義帝”,即剝奪其帝位。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逐”的本義

    指驅逐、放逐。《說文解字》釋為“追也”,引申為強迫離開原地。如《左傳》中“放逐四兇”。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複合詞“廢逐”

    二字連用強調“先罷免再驅逐”的遞進懲罰,屬古代政治刑罰的一種,常見于史書對權臣、皇族的處置記載。


二、曆史語境與典型用例

  1. 政治鬥争中的嚴懲手段

    唐代李德裕因“牛李黨争”失敗,被唐宣宗廢逐至崖州(今海南),最終病逝于貶所。此事載于《新唐書·李德裕傳》,體現“廢逐”的終極性。

    來源:《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皇權更疊的連帶後果

    明代建文帝舊臣方孝孺因拒絕為朱棣(永樂帝)起草即位诏書,遭廢逐後誅十族。此案例凸顯“廢逐”常伴隨更殘酷刑罰。

    來源:《明史·方孝孺傳》(中華書局)


三、詞義演變與現代使用


四、權威典籍中的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為:“罷黜放逐 ”。例證引《資治通鑒·唐紀》:“(李林甫)屢起大獄,廢逐貴臣。”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

“廢逐”是古代中國政治生态的特定産物,其嚴酷性反映了封建王朝權力鬥争的殘酷性,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其深層意涵。

網絡擴展解釋

“廢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èi zhú,其核心含義為“廢黜放逐”,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權貴因失勢被罷免官職并流放他處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政治手段剝奪某人的官職、權力,并将其強制驅逐到偏遠地區。例如《史通·疑古》中記載的“夏桀放于南巢”,即夏朝末代君主桀被廢逐至南巢的曆史事件。

  2. 語境應用
    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臣子因失寵、政變或罪責而遭受的雙重懲罰(罷免+流放),帶有強烈的政治貶斥色彩。


二、字義分解


三、文獻例證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疑古》中寫道:“曆觀自古人君廢逐,若夏桀放于南巢……語其艱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此句通過列舉夏桀被廢逐的案例,強調此類懲罰的嚴酷性。


四、相關擴展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史通》《古代漢語詞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備禮便辟标繪避正寝撥食不争氣踩訪昌本谄意誠懸赤剝剝吃飯處辍俸楚之平倒插門蹲膘法衮風沫風散鳳啭耕奴公共休假日光旁龜山候樓諱飾護将狡很驕橫戒箍金節基質劣衿立勳緑袍茅茨不翦矛戟馬醉木煤球枚鄒憫谏民信局女娲石跑上房飄吹鉛丹怯疾秦樓球子菊氣焰權豪勢要任意球孀雌説啕夙禀胎甲坦蕩如砥添補鬄髮銅盤重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