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quire;investigate] 查訪
令巡按禦史廉察之。——清· *********《明史》
(1).考察,視察。廉,通“ 覝 ”。《後漢書·第五種傳》:“ 永壽 中,以司徒掾清詔使 冀州 ,廉察災害。” 唐 趙璘 《因話錄·角》:“ 姚 僕射 南仲 廉察 陝 郊。”《宋史·選舉志六》:“二年,遣使廉察諸道長吏,得八人涖事公正、惠愛及民,皆降璽書奬諭。”《明史·陳遇傳》:“奉命至 浙江 ,廉察民隱。”
(2). 唐 以來對觀察使或職權與之相當的官員的簡稱。廉,通“ 覝 ”。 唐 康骈 《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卿來從 江 表,見彼中甿庶來否?廉察,郡守字人求瘼之道如何?”
(3).廉潔明察。《宋史·選舉志四》:“請詔監司、郡守,條上劇邑,遴選清平廉察之人為之。”
“廉察”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與用法
指查訪、考察或視察,常用于古代官員對事務的監察。例如《明史》中記載“令巡按禦史廉察之”,強調通過調查核實政務或案件。這裡的“廉”通“覝”(lián),表示觀察、考察之意,與“察”組合後強化了細緻審查的含義。
官職代稱(唐代以來)
唐代起,“廉察”成為對觀察使或類似監察官職的簡稱。這類官員負責監督地方行政,職能與“廉察”的考察本義直接相關。
引申義:廉潔明察
部分文獻中,“廉察”還包含清廉且明辨是非的複合含義,如《宋史》提到官員需“清平廉察”,強調品德與能力并重。
“廉察”以“考察”為核心,既指具體行為,也代指官職,并衍生出對官員德行的要求。其詞源中“廉”通“覝”的特性,體現了古代漢語中通假字的靈活運用。
廉察(lián ch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廉字的左邊是廣部,右邊是臣部;察字的左邊是宀部,右邊是才部。它共有14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廉察最早是古代官吏的職責之一,表示官員忠誠奉公,廉潔正直地履行職責。據史書記載,廉察最早出現在《尚書·大禹谟》中,泛指官員的審查、監察和檢查工作。
在繁體中,廉察的寫法是「兩」。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廉字的寫法為「亷」,察字為「察」。這種寫法在古代流傳較久,展示了漢字的發展和演變。
下面是一些廉察的例句:
1. 作為官員,他時刻保持着對廉察的意識。
2. 在這個國家,廉察制度的建立對于反腐敗工作至關重要。
3. 廉察者,要有嚴明的紀律和道德操守。
廉察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詞:
1. 廉潔:指官員廉潔奉公,不貪污受賄。
2. 察看:表示審視或仔細觀察。
此外,廉察和以下詞彙可以作為近義詞或相關詞:
1. 監察:執行監督和檢查職能。
2. 審查:審查檢查某事物。
然而,廉察的反義詞并不直接與其意思相反。與廉察相對的詞彙包括:
1. 貪污:指官員不廉潔,收受賄賂。
2. 懈怠:指在工作中缺乏努力和責任感。
綜上所述,廉察是一個富有深意的詞彙,呈現出官員廉潔奉公的精神和社會監督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