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職官名。 秦 始置,兩 漢 沿置,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與聞朝政,逐漸變為親信貴重之職。 晉 以後,曾相當于宰相。 隋 因避諱改稱納言,又稱侍内。 唐 複稱,為門下省長官,乃宰相之職。 北宋 猶存其名, 南宋 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諸史、散騎、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新唐書·百官志一》:“ 唐 因 隋 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古官尊卑不一》:“ 秦 漢 侍中本丞相史,不過掌虎子、捧唾壺等事。而 晉 以後之侍中,乃宰相也。”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四》。
侍中是中國古代重要官職,其職能和地位隨朝代演變發生顯著變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秦朝初創
侍中始設于秦代,最初為丞相屬員,負責在宮廷東廂傳遞奏事,屬于加官而非正式官職,主要協助處理皇帝日常事務(如管理車馬、服飾等)。
兩漢發展
西漢沿襲秦制,侍中仍為加官,但文武大臣獲此頭銜可出入禁中參與朝政。漢武帝後地位提升,逐漸超越侍郎,成為皇帝近臣,負責規谏得失、節制其他侍從。
魏晉至隋唐:宰相之職
晉代起,侍中職權擴大,實際相當于宰相。隋朝因避諱改稱“納言”或“侍内”,唐代恢複舊稱,并作為門下省長官,與中書令、尚書仆射共掌宰相職權。
宋元以後:逐漸消亡
北宋保留侍中名稱,但多為虛銜;南宋正式廢除。元代後該官職徹底消失。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職責差異,可參考《文獻通考·職官四》等典籍(來源:)。
詞義:《侍中》是古代官名,指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重要官職,常由賢能的官員擔任。
拆分部首和筆畫:《侍中》由兩個部首組成:人(人字旁)和中(丨字旁,也可以理解為豎)。它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侍中》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王彪傳》中。
繁體:《侍中》這個詞的繁體字為「侍中」,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侍中》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可能會寫成「侍仲」,其中「中」的部分用「仲」替代。
例句:
組詞:侍從、侍郎、侍者、侍奉、侍候。
近義詞:侍郎、侍從。
反義詞:君中、主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