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的意思、大意的詳細解釋
大意的解釋
[careless] 不經意、不仔細、疏忽
千萬不可粗心大意
詳細解釋
(1).大概的意思;要義。《管子·宙合》:“苟大意得,不以小缺為傷。”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雜藝》:“粗知大意,又不委曲。” 宋 蘇轼 《禮以養人為本論》:“夫禮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嚴君臣,篤父子,形孝弟而顯仁義也。” 巴金 《文學的作用》:“我沒有留底稿,不過大意我可能不曾忘記。”
(2).大志。《後漢書·耿弇傳》:“ 弇 因説護軍 朱祐 ,求歸發兵,以定 邯鄲 。 光武 笑曰:‘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王先謙 集解引 周壽昌 曰:“大意,即大志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縣囚繫數百人, 畿 親臨獄,裁其輕重,盡決遣之,雖未悉當,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宋 曾鞏 《寄舍弟》詩:“士固有大意,秋毫豈能幹!”
(3).謂疏忽,不經意。 魯迅 《僞自由書·**的界限》:“即使有了**的明令,也千萬大意不得。” 巴金 《關于<龍虎狗>》二:“敵機好久不來轟炸,大家也就大意了。”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用于“不”後,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 年長,排行第一:老大。 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 時間更遠:大前年。 〔大夫〕古代官職,位于“ 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确:大概。大凡。卿”之
- 意的解釋 意 ì 心思:意思。意見。意義。意味。意念。意志(為了達到既定目的而自覺努力的心理狀态)。注意。同意。意在筆先。意在言外。 心願,願望:意願。願意。意向。意圖。意皆。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意。詩意。惬意。情意。意境。 料想,猜想:意料。意想。意外。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意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大意"是漢語中的多音多義詞,根據讀音不同分為兩個獨立詞條:
一、dà yì(讀音:ㄉㄚˋ ㄧˋ)
- 名詞,指主要思想或核心内容
- 詞義:文章、講話的主體脈絡或核心觀點
- 例句:"這篇論文的大意是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近義詞:梗概、要旨
- 形容詞,表示"大概的、不精确的"
- 詞義:對事物總體而不細緻的認知
- 例句:"他隻聽了個大意,細節還需進一步确認"《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二、dà yi(讀音:ㄉㄚˋ ˙ㄧ)
- 動詞,指疏忽、失察
- 詞義:因注意力不集中導緻的失誤
- 例句:"開車時切不可大意,要保持高度專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近義詞:疏忽、粗心
- 形容詞,描述不謹慎的狀态
- 詞義:缺乏應有的謹慎态度
- 例句:"這個設計方案太過大意,存在多處安全隱患"《新華詞典》商務印書館
該詞的曆時演變可追溯至:
- 先秦典籍中已有"大義"的近似用法
- 宋代《朱子語類》出現與現代相近的疏忽義項
- 民國時期完成現代雙音分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
注:本文核心釋義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例句均取自規範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大意”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名詞:指主要内容或核心思想
表示對事物、文章、事件等核心内容的概括性描述。
- 示例:
“請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大意”
“談判的大意是雙方同意合作開發新能源”
- 特點:強調整體框架或關鍵點,而非細節。
二、形容詞:指疏忽、不謹慎
表示因缺乏注意而導緻的粗心狀态,帶有貶義色彩。
- 示例:
“他因一時大意弄丢了重要文件”
“開車時切不可疏忽大意”
- 近義詞:馬虎、粗心
- 反義詞:謹慎、仔細
使用注意
- 語境區分:
- 名詞用法常與“概括”“理解”等動詞搭配;
- 形容詞用法多與“疏忽”“不可”等詞連用。
- 發音相同:兩種含義的讀音均為dà yì,需通過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建議在表達時通過具體描述(如“文章大意”“粗心大意”)減少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罷出白鹿車白眼兒辯嘴襯搭匙面魚初夏粗俗之輩紞纩倒鳳颠鸾叨陪末座大疋瞪眡砥石發聾振聩吠狗高詠歸遯鬼瘧國論鶴立雞群衡鈞回源火曆見官據恃騉蹄撈稻草樂業料鬪陵廬靈巫龍躔龍轉銮音謾辭默移頻煩曝背食芹強攻熱賣唼唼哫哫沈謝誓牧噬齧史體私簿飼草太祝鐵證如山提幹退磁脫網亡等王室未見得萎折霧翳響動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