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辭的意思、哀辭的詳細解釋
哀辭的解釋
[dirge;elegy;lament] 用來哀悼、紀念死者的文章
詳細解釋
亦作“ 哀詞 ”。文體名。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壽者,後世亦用于壽終者。多用韻語寫成。《後漢書·楊脩傳》:“ 脩 所著賦、頌……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南史·後妃傳下·陳後主沉皇後》:“及 後主 薨,後自為哀辭,文甚酸切。” 宋 蘇轼 《答秦太虛書》:“ 程公闢 須其子 履中 哀詞, 軾 本自求作,今豈可食言。”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辨訛》:“ 晉 摯仲洽 曰:凡作哀詞者,皆施於童殤夭折,不以壽終之人。” 章炳麟 《國故論衡·正赍送》:“今人以哀辭施諸壽終,斯所謂失倫者。” 魯迅 《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 中國 社會沒有改變,所以沒有懷舊的哀詞。”
詞語分解
- 哀的解釋 哀 ā 悲痛:悲哀。哀求。哀歎。哀鳴。哀思。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大雁;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哀豔(詩文凄測動人而華麗)。 悼念:哀悼。默哀。 舊時稱死去母親:哀子(.母喪而父存;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網絡擴展解釋
“哀辭”是中國古代用于哀悼逝者的一種文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功能
哀辭是專門為悼念死者而撰寫的文章,通常以韻文形式呈現。其核心功能在于表達對逝者的悲痛與追思,常見于葬禮或紀念場合。
二、文體特征
- 語言形式:多采用押韻的骈文或詩歌體例,注重情感抒發而非平鋪直叙。
- 情感表達:文字風格凄切哀婉,如《後漢書》記載的楊脩所作哀辭,以及陳後主皇後自撰的“文甚酸切”之辭。
三、曆史演變
- 早期用途:最初專用于哀悼夭折的年輕人(非壽終者),如《後漢書》中的記載。
- 後期擴展:唐宋以後逐漸擴展至悼念壽終者,例如蘇轼曾為友人撰寫哀辭。
四、與其他悼亡文體的區别
- 與诔文對比:诔文更注重記述逝者生平功績,而哀辭側重情感宣洩。
- 與挽詩關系:部分哀辭以詩體呈現,與挽詩存在交集,但哀辭不限于詩歌形式。
五、著名實例
曆史文獻中記載的典型哀辭包括:
- 東漢楊脩創作的十五篇哀辭。
- 柳宗元《捕蛇者說》中提及的“哀民”類篇章。
- 宋代蘇轼所作《歐陽生哀辭》。
注:該文體另有異體寫法“哀詞”,兩者含義完全相同。其反義詞為用于贊美的“頌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哀辭
哀辭是指以悲傷、悼念的語言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和緬懷。下面給出哀辭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哀:由「衣」部首和「矣」基本字義組成,意為悲傷、悼念。
- 辭:由「辛」部首和「辛」部外字引申而來,表示言辭、詞言。
來源與繁體
哀辭是古代漢語中的一種文學表達形式,常用于悼念逝者或表達悲傷情感。在繁體字中,「哀辭」寫作「哀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哀辭」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例如在楚國的金文中,「哀辭」的寫法為「哀辭」。但總體來說,其基本字義和語義内容沒有太大差異。
例句
1. 君喪母,朝服哀辭,夕出遊。
2. 議者列壇稱英武,主人哀辭謝恩情。
組詞
- 悼辭:指為了悼念逝去的人而撰寫的文辭。
- 诔辭:用于悼念逝者的公開演說或文章。
- 悲辭:表達憂傷和悲痛情感的詞句。
近義詞
- 痛惜:表示對某人逝去或某種不幸事件感到非常遺憾和痛心。
- 哀悼:指為逝者表達哀痛之情。
反義詞
- 慶賀:對某種喜事或值得慶祝的事情表示贊揚和慶幸。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若有更多問題,請盡管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