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練口舌。形容講話很厲害,善于挑撥誣陷。 漢 王充 《論衡·自紀》:“ 羊勝 之徒,摩口膏舌; 鄒陽 自明,入獄復出。”
《漢語大詞典》中“摩口膏舌”一詞為生僻成語,現多作“摩口膏脣”,其核心語義指通過反複練習使口齒伶俐。該詞由四字複合構成:“摩”意為摩擦、磨煉,《說文解字》釋為“研也”;“膏”作動詞指塗抹潤滑,引申為潤飾言辭;“口舌”代指言語能力。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指出,該成語常見于古代文獻,用以描述縱橫家、說客等通過刻意訓練提升辯才的過程。如《戰國策》記載蘇秦“夜發書陳箧,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即包含口舌訓練之意。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該成語,建議在正式文書中優先使用“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等現代常用表達。對于古籍研究場景,可參考中華書局《古代漢語成語通釋》第583頁的詳細考據。
“摩口膏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字面指通過“磨練口舌”提升口才能力,但實際應用中多含貶義,形容人言辭犀利且善于挑撥誣陷,而非單純褒義的“能言善辯”。
出處與典故
源自漢代王充《論衡·自紀》:“羊勝之徒,摩口膏舌;鄒陽自明,入獄複出。”
此句以“羊勝”為例,暗指其用詭辯陷害他人,而鄒陽因自證清白脫困。
語法功能
通常作賓語或定語,例如:“此人摩口膏舌,不可輕信。”。
該成語主要用于描述通過磨練口舌達到挑撥誣陷目的的行為,而非單純贊美口才。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解為褒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衡》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詞典。
坳堂百無聊賴辨辭並頭薄宦參訪産床怅惋吵聒吹脣純陰貙武蕩流大辇地基帝靈東君凍雨堕睫繁麗飯粱賦禀感戢高翼恭節貴珍汗塌彙粹戶口經年累月錦絃蠲稅拘攣君父考證來情老陰瀝膽嶺岑磷脂六燕龍劍路梗馬齒佞媚千步香強食弱肉輕描談寫侵用瑞麥食不兼味世類水盡山窮束身自修摅意疏遠屯列未嘗顯表線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