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破體字的意思、破體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破體字的解釋

[unorthographical character] 舊時指不合正體的俗字

詳細解釋

指不合正體的俗字。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破體字》:“朝考殿試,最重書法,大要以黑、光、勻為主,并不可有破體字。”亦省作“ 破體 ”。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集·訛字》:“書生傳寫,破體者多,對讀支離,辨正者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破體字,又稱俗字或異體字,指在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打破标準正體字(如楷書)的規範結構或筆畫,産生形體相異但音義相同的非官方通行字形。其核心在于對既定書寫規範的突破與變通,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間性特征。以下從漢語詞典學角度詳述其含義:


一、定義與性質

破體字是相對于官方認可的“正體字”而言的。它通過簡化筆畫、合并部件、改變結構等方式形成,例如:


二、曆史演變與成因

  1. 實用簡化需求

    為提升書寫效率,民間自發簡化複雜字形。如南北朝碑刻中“無”作“無”,宋代刻本“禮”作“禮”,均屬破體字範疇(《敦煌俗字典》收錄大量手寫變體)。

  2. 書法藝術影響

    書法家為追求藝術表現力突破規範,如顔真卿《祭侄文稿》中“爾”寫作“尒”,王羲之草書“東”簡作“東”,後被部分群體沿用(啟功《古代字體論稿》)。

  3. 地域傳播差異

    方言區或封閉地域形成獨特寫法,如閩南地區“臺”俗作“台”,粵語文獻“來”俗作“來”(李榮《文字問題》)。


三、學術争議與規範

  1. 正俗之辨

    傳統文字學視破體字為“訛變”,如《說文解字注》批評俗字“不合六書”。但現代學者認為其反映漢字動态發展,如“燈”俗作“燈”,最終被《簡化字總表》采納為規範字(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

  2. 現代規範處理

    中國大陸《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淘汰了1053個異體字(如“羣”以“群”為正體),台灣則保留較多破體字于《常用國字标準字體表》中(如“裡”與“裏”并存)。


四、文化價值與應用


權威參考文獻

  1.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M]. 商務印書館, 2013.(論異體字成因)
  2. 蘇培成. 《現代漢字學綱要》[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規範字整理原則)
  3. 張湧泉. 《漢語俗字研究》[M]. 嶽麓書社, 1995.(俗字系統考辨)
  4. 教育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Z]. 1955.(官方規範文件)
  5. 李榮. 《文字問題》[M]. 商務印書館, 1987.(方言俗字案例)

(注:為符合學術引用規範,此處提供權威著作信息,網絡資源因缺乏穩定學術來源暫不附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破體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破體字指不符合傳統正體規範(如篆書、隸書等官方标準)的俗字或簡化字。這類字形常見于民間書寫,是對正體字的變體或省筆形式,例如“爾(爾)”“蓋(蓋)”等。

  2. 曆史背景

    • 南北朝至唐宋時期,楷書通行後,民間逐漸出現簡化字形,被統稱為“破體字”。例如“劉(劉)”的簡化形式在唐代已廣泛使用。
    • 清代科舉考試中,破體字被視為不規範,要求必須使用正體書寫。
  3. 書法領域的延伸含義
    在書法創作中,“破體”指打破單一書體限制,融合不同書體(如行草結合)的創新形式。例如王獻之的書法因突破王羲之的規範,被稱為“破體書”。

  4. 社會影響
    破體字在漢字簡化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胡適曾評價其創造是“驚人的革新事業”,反映了民間對實用書寫效率的追求。

破體字既是漢字發展中的俗字現象,也是書法藝術的創新表達。其核心特征是突破傳統規範,但需注意曆史語境下“正體”與“俗體”的辯證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拜璧百思莫解班倕飽谙世故畢宿碧潭潭慚伏昌盍風逞頑出宋慈造大輔代替典試丁拐兒敚魄更漏子個人主義古籀海物沆沆翰桧浩莽橫梗衡石量書皇策較量結記節推忌媢鏡發斤然駿功可見光空蒼刳形去皮鍊術論資排輩馬牛風漫山遍野麪梨妙相漠闵南美凝然窮弱秋霭賽禱賞燈沙棠屐適稱噬吞十住儵儵叔祖缌喪外羅院壝牆武議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