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其心志。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鄭伯 享 趙孟 于 垂隴 …… 趙孟 曰:‘七子從君,以寵 武 也。請皆賦,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觀七子之志。’” 晉 幹寶 《晉紀·世祖武皇帝》:“ 泰始 四年二月,上幸 芳林園 ,與羣臣宴,賦詩觀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 春秋 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
“觀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通過觀察言行或作品來了解他人的心志或志向。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
該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趙孟在鄭國宴會上讓七子賦詩,通過詩句内容“觀七子之志”。這一典故成為“觀志”的經典出處,體現了通過文學表達觀察心志的傳統。
字義解析
古代宴會賦詩
如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在芳林園宴請群臣時,通過賦詩“觀志”,以此考察臣子的志向與忠誠。
文學批評與人物評價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提到“春秋觀志”,強調通過詩文分析作者的内心世界。
注:部分低權威網頁(如、5)内容重複且未提供新信息,故未引用。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文心雕龍》相關研究。
觀志是一個詞語,指的是觀察、考察和理解一個人的志向、目标和願望。它由“觀”和“志”兩個字組成。
“觀”的部首是“見”,總共有7畫;“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7畫。
觀志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使用的是簡體字寫法。在繁體字中,觀志的寫法是「觀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觀字的變體形式有「」等。而志字的古代寫法包括「」等。
一些觀志的例句:
1. 他通過觀志了解自己的優點和劣勢。
2. 這個項目需要觀志研究,了解市場的需求。
一些與觀志相關的詞語:
1. 觀察:仔細地察看或研究。
2. 目标:人們追求的結果或成就。
3. 志向:個人長遠的發展或志願。
與觀志相反的詞語:
1. 放任:不加幹預或不作出任何決斷。
2. 懶散:沒有積極性或精力。
總結:觀志是指觀察和理解一個人的志向和目标。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追求和意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