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通八達之津渡。《梁書·武帝紀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 唐 皇甫冉 《西陵寄靈一上人》詩:“ 西陵 遇風處,自古是通津。” 明 邢昉 《雨後山家始見桃花》詩:“閒宜臨淺水,暖欲傍通津。”
(2).喻顯要的職位。 晉 陶潛 《詠三良》:“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唐 司空圖 《榜下》詩:“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競通津。”
“通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ōng jīn,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四通八達的渡口
指水路或陸路交通便利、暢通無阻的樞紐。
比喻顯要的職位
引申為地位重要、易于晉升的官職。
“通津”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保留在成語或文學化表達中。其字面拆分:“通”意為暢通,“津”指渡口,組合後既指實際交通要道,也衍生出抽象的社會意義。
《通津》是一個漢語詞,通常用作動詞,意思是使道路、河道、渠道等通過、連通。
《通津》可以分解為兩個部首:⺗和⺡。其中,⺗表示水,⺡表示官。它總共包含11個筆畫。
《通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通指道路暢通,津指渡口或交通要地。古人使用這個詞來描述修建道路或通航水道的意義。
繁體字“通津”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通字在古時的寫法是辶冬,而津字在古時的寫法是水官。總的來說,古時的寫法略微複雜,經過演變後才形成了現代的字形。
1. 為了加強河道的管道,政府決定通津河流,改善交通狀況。
2. 這個渡口是連接兩座城市的重要通津。
3. 現代交通的發展使得通津變得更加便利。
1. 通行:道路暢通,交通無阻。
2. 通道:連接兩個地方的通路。
3. 航津:河流中的渡口或港口。
1. 通過:表示從一邊到另一邊或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2. 連通:表示兩個地點或兩個物體之間相連通。
1. 阻塞:表示道路或通道被堵塞,無法通過。
2. 隔絕:表示兩個地點或物體之間無法連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