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師的意思、視師的詳細解釋
視師的解釋
謂督率軍旅。《國語·晉語三》:“公禦 秦 師,令 韓簡 視師。”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皇武》:“錫汝斧鉞,其往視師。” 明 唐順之 《祭祖廟文》:“ 順之 欽承敕命,視師 浙 直 。” 郭希仁 《從戎紀略》:“是日餘與 劉俊生 赴 店張 視師。”
詞語分解
- 視的解釋 視 (視) ì 看:視覺。視力。視野。鄙視。注視。近視。視而不見。熟視無睹。 親臨某事:視事。視察。 看待:藐視。重視。等閑視之。 看望:探視。省(媙 )視。 比照:“天子之卿受地視侯”。 古同“示”
- 師的解釋 師 (師) ī 教人的人:老師。導師。師傅。師生。師徒。師德。良師益友。好(刼 )為人師。 擅長某種技術的人:工程師。醫師。技師。 效法:師法古人。 榜樣:師範。 指由師徒或師生關系産生的:師母。師兄
專業解析
"視師"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中文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高級官員(尤指皇帝或重臣)親自前往前線視察軍隊、督戰或慰問将士。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礎釋義:
- 視:意為視察、察看、巡視。
- 師:指軍隊、部隊。
- 合義:視察軍隊。這并非普通的檢閱,通常帶有督戰、勞軍、鼓舞士氣或親臨指揮的意味,強調上級對軍事行動的重視和直接參與。
-
曆史語境與用法:
-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特别是描述帝王或朝廷重臣在戰争時期親臨前線的情況。例如:
- 皇帝禦駕親征,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可稱為“視師”。
- 朝廷派遣重臣(如宰相、督師、經略等)代表皇帝前往前線督戰、協調諸軍、安撫将士,也稱為“視師”。
- 這種行為不僅是軍事行動,也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義,顯示朝廷對戰争的重視和對将士的關懷,用以提振軍心。
-
引證實例:
- 據《明史》等史書記載,明末崇祯皇帝曾有意“視師”或多次派遣大臣“視師”以應對内憂外患。例如,崇祯帝在危急時刻考慮過親自出馬,也多次委派如孫承宗、洪承疇等大臣“視師”前線。
- 清代文獻中亦有類似記載,如皇帝或欽差大臣赴前線“視師”。
-
現代用法與延伸:
- 在現代漢語中,“視師”一詞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因其帶有濃厚的古代官制和戰争色彩。但在曆史叙述、文學創作或特定語境下(如描述高級領導人視察部隊),仍可能被使用,其核心含義“視察軍隊”不變,但“督戰”的意味可能減弱,更側重于“慰問”、“檢閱”或“指導”。
-
同義詞辨析:
- 閱兵:側重于儀式性的檢閱和展示軍容,通常發生在和平時期或特定慶典。
- 督師:側重于監督、指揮軍隊作戰,強調軍事指揮職能。
- 勞軍:側重于慰問、犒賞前線将士。
- 視師:綜合了視察、督戰、勞軍等多重含義,且通常指最高層級的視察行為,更具權威性和曆史感。
“視師”意指上級(尤指帝王或重臣)親臨前線視察軍隊,常包含督戰、勞軍、鼓舞士氣的目的。它是一個曆史色彩濃厚的詞彙,生動體現了古代高層對軍事行動的重視和直接幹預。
網絡擴展解釋
“視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督率軍旅,通常指軍隊統帥或将領對部隊的視察、指揮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shì shī
- 詞性:動詞
- 核心含義:指統帥親臨前線視察、督導軍隊,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軍事語境中。
曆史用例與出處
-
《國語·晉語三》:
“公禦秦師,令韓簡視師。”
描述晉國君主命令韓簡督率軍隊迎戰秦軍。
-
唐代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
“錫汝斧钺,其往視師。”
指授予将領權力,前往前線指揮軍隊。
-
明代唐順之《祭祖廟文》:
“順之欽承敕命,視師浙直。”
表明作者受命在浙江、南直隸一帶督軍。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視師”一詞使用較少,但可見于曆史相關場景:
- 鄭成功文化旅遊區(福建南安)中的“海上視師石”,即紀念鄭成功海上督師的遺迹。
注意
- 與“誓師”區分:二者音近但義不同。“誓師”指出征前宣誓,而“視師”強調統帥親臨督導。
- 其他潛在含義:個别現代文獻可能引申為“視察師資”(如的造句),但此用法非常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代用例,可參考《國語》《柳宗元集》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寶筏奔播並稱禀帖冰盞查抄朝氣勃勃陳編趁社充周鋤粟賜壽爨弄挫過粗株大葉打典砥砨滴漏短指發案凡庸髴髣蜂媒蝶使改柯易葉感慙格限攻社公位海波侯爵花屏華夷煎厥阃宇雷轅陸标律琯梅花雀密差沐骨年弟念書軯鍧潑東西秋報認範肉食者鄙詩謌耍熊鼠駭蔬蔌私立訟駁索虜天足吞滅兔缺烏沈薍子握手獻殷勤